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王凯 王军:重视历史地段的认定与保护

2022-06-07 09:23 来源:《瞭望》

导读

历史地段要囊括那些无法纳入历史文化街区类型、但却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地区。随着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不断走向深入,探索适应中华本土文化特色的保护对象和方法已经刻不容缓。

作  者|

王  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  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高级城市规划师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要“保护能够真实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历史地段”。这是中央层面第一次明确提出“历史地段”的概念和保护要求。

根据《意见》,各地对一些保存状况差的历史地段加强了保护,但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对历史地段的认定与历史文化街区同质的现象,缩小了保护范畴,不足以承载中华城乡文明精华的传承。

辨识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历史地段并开展适应性的保护传承工作,对于优化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地段不等同于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地段是《意见》提出的新遗产类型,是指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能够真实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并保存一定文化环境的地段。历史地段是构成城市格局风貌特色、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多样的历史信息、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价值。过去各地的保护实践主要关注历史文化街区,即使有些地方认定了历史地段,其类型也仅限于那些与历史文化街区类似只是状况差一些的片区。这就导致广大城乡地区一批不匹配历史文化街区特征、但却体现中华文化特质的地段游离于保护体系之外,地段特色逐渐丧失,造成了城市传统格局保护失序,影响到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整体成效。所以,亟待系统挖掘历史地段并积极开展保护传承。

1.png

明代《江汉揽胜图》中的黄鹤楼与晴川阁

(现藏于武汉市博物馆)

以价值内涵定义历史地段

城乡文明精华不能只依靠历史文化街区这样单一的对象来传承。《意见》提出的历史地段是要囊括那些无法纳入历史文化街区类型、但却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地区。我们日常所见的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名胜、名园、老街巷、老河道、老社区、老校园、老厂区等都可认定为历史地段。本文重点讨论其中的两种类型。

一是顺应自然、适度改造自然形成的“特色地段”。

中国传统城市中大量地段的营建善于巧借自然山水并以精妙手法对山水缺陷进行修补调适,赋予其人文内涵,达到“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的理想意境,这些地段经过名仕经营、百姓传扬、岁月雕琢而终成胜景,现在所见的明清地方志中留存了很多胜景图。这些胜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与民俗风情、名人行迹、民间传说等密切相关,天然地携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适度改造自然的思想。

北京南苑片区处于古永定河洪积冲积扇内水草丰美的膏腴之地,辽金元明清历代通过疏浚水系、开垦地亩、建设宫庙等方式对片区环境进行适应性改造,形成了京郊独具特色的皇家御苑和物资供应基地,与都城功能和空间保持高度的整体性和互补性。南苑除了作为皇室行围布猎、阅兵演武、园居行游区域外,为弥补通惠河漕运不畅的影响,清廷曾经大力整治南苑片区的凉水河、小龙河、凤河,扩展河道、添建桥闸、疏剔水泊,清流养源以补充运河水源,有力地保障了京城生命线的通畅。人工与自然交融互为依存、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了南苑的文化内涵,完全符合历史地段的价值内涵。

2.png

左图为:清南苑水系与运河关系示意;右图为:苑囿要素分布示意

王凯、王军参考相关资料绘制

浙江龙泉古城西侧河流上游保留着南宋时期建设的蒋溪堰—云水渠水利工程,具有筑坝取水、导水入渠、自流灌溉的特征。渠首蒋溪堰不仅抬高水位引水入城,还降低了水流速度,对处于水流冲击方向的宫头片区起到缓冲作用。蒋溪堰修筑后,宫头片区的居住条件得到大幅改善,明清之际逐渐形成村落,成为滨水理想的栖居地,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堰—渠—溪—村形成的地段完全符合历史地段的价值内涵。

3.png

浙江龙泉蒋溪堰—云水渠—岩樟溪—宫头村地段特色

王凯、王军绘制

贵州兴义古城三面依山,一水流绕。在水流出城的地段跨河设一座牛鼻子桥,两岸利用穿云山、火晶山两座小山丘对峙关锁水口,人称“双狮锁水”,取自武汉“龟蛇锁大江”之意;在河水出城稍远处于水面设洲、洲上建亭,将河水一分为二,人称“二水分洲”,取自南京“二水中分白鹭洲”之意。这两处地段的营建可谓天工人巧各占其半,凝聚了兴义人的传统智慧与情感,完全符合历史地段的价值内涵。

4.png

贵州兴义古城“双狮锁水、二水分洲”特色

王凯、王军绘制

二是人文精神生生不息、永续传承的“重点地段”。

历史上,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若干处“重点地段”,这类地段大多数位于城市中心、山林高地、城门城墙附近,地段中的“核心建筑”(楼阁)都会优先选址于山水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楼阁的营建以周边山川形胜为参照,自然地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节点,再加上周边低矮朴素的建筑衬托,便形成了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空间形态,是中国古人营建观念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如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南京的阅江楼、嘉兴的烟雨楼、桂林的逍遥楼、阆中的中天楼、福州的镇海楼、宜宾的大观楼等名楼及其周边地段。

这些仰望山岳、俯瞰江河的“重点地段”的规划营建,不只专注于一座楼阁的设计或是钟情于一片风景的营造,而是寄托了人们纵情山水、忧国忧民的理想与情怀。它们采山川之灵气、聚人文之精神,核心楼阁在历史长河中大多由最初的军事瞭望功能变成人们登高览胜、吟诗作赋、洗涤心灵的场所,并逐渐演化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登黄鹤楼,便可一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美景象;上滕王阁,便可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辽阔意境;临岳阳楼,便可体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这些地段蕴含着地方的历史典故、文化积淀、精神气质,在老百姓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楼阁纵然多次复建,却不能简单定义为“假古董”,它们是孕育中华文化思想精华、塑造地方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传承文脉、凝聚人心具有重要意义。此类地段应当以楼阁为中心、与周边关联区域和环境一并划定为历史地段,并积极探索保护历史环境、展示历史景观的创新方法,传承中华文化之“魂”。

探索本土文化保护体系

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类型、保护方法大多借鉴西方理论。但是,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文明形态的差异,导致我国的保护实践运用西方理论方法时,往往存在削足适履,甚至买椟还珠的现象,不知不觉地丢弃了我们自身文化的精髓。随着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不断走向深入,探索适应中华本土文化特色的保护对象和方法已经刻不容缓。

以《意见》为指引,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特质,挖掘更多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历史地段,拓展新视野、探索新思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文明。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