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弹好公益诉讼协奏曲,唱响古城守护主旋律

2022-09-05 09:5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古城绍兴,拥有2500余年建城史,是国务院命名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19年以来,随着《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颁布实施,古城保护迈入了专业化、法制化、常态化阶段。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联合越城区人民检察院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公益诉讼成为古城保护利用的又一把“利剑”。

01 司法保障,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市名城办找准古城保护与公益诉讼的结合点,与检察院签订《关于建立绍兴古城保护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试行)》,进一步建立日常联络机制,设立绍兴古城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创新实践基地,致力于守护好古城绍兴的“江南水乡风光”。

绍兴素有“桥乡”之称,古桥是绍兴城市的“金名片”。更有八字桥、广宁桥、光相桥、迎恩桥等13座古桥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些年,因修护不当、宣教不足、监管不够等因素影响,古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如省级文保单位光相桥桥身有刻字、杂草丛生。对此,区检察院在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后,对文物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严格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日常监督,依法查处文物违法行为。收到建议后,文物行政部门及时进行核查和处理,制订修缮、监控方案,组建一支140人专群结合的文保员队伍对辖区内80余处古桥文物开展排查工作,并启动古桥数字化实时监测系统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越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古桥保护。守好古城绍兴的每一座桥,每一个古城人都责无旁贷。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古城的桥和水向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环城河的水缓缓流动,守护着9.09平方公里的古城核心区域,诉说着古城千年的故事。2020年,区检察院开展守护“美丽河湖”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时发现,城区内有公共雨水口长期向环城河排出污水,致使环城河部分河段遭到污染。经排查,部分雨污水管道老化破损严重,存在混接、混排等问题,且有沿街店面偷倒污水、污物等行为。对此,区检察院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诉前程序启动后,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部署督促整改工作。此后,相关部门对古城内所有雨水管线开展出水口检测,实施全域“污水零直排”专项治理行动。“一方水养一方人”,护好环城河的水,滋养古城内的人。

水心庵位于越城区东湖街道则水牌村南侧水渚上,相传曾是宋高宗赵构东逃避难之所,也是明代理学家刘宗周绝食殉国之处。2022年4月,越牛新闻、《绍兴日报》报道,因水域占补平衡和河道畅通,计划于今年八九月份拆除水心庵。消息一出,政协委员、媒体及社会各界人士呼声强烈。了解到此情况后,区检察院立即参与其中,梳理相关文史资料,对刘宗周殉节之地进行考证,多方走访了解水心庵的文化价值及保护意义。后经省、市、区三级专家论证,一致认为水心庵虽未达到文保级别,但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建议对水心庵予以保留。目前,水心庵已经确定为历史建筑予以保留,虽无“文保”护身符,但我们对历史遗存的敬畏之心从不减退。以案为鉴,区检察院借此向区建交局发函,建议其加强对全区单位的历史建筑的普查与保护力度。留住每一处老屋,就是留住古城绍兴的情感记忆和文化价值。

02 多元协调,提升古城保护实效

众人拾柴火焰高,古城保护也需要聚集多方力量。绍兴市越城区依据《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在古城范围内统筹综合执法、市场监管、文化和旅游等38个部门,建立由市级部门、越城区街道、基层执法人员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为强化群众参与,公开招募了“古城守护官”70人,包括社工、媒体记者、大学生、民间工匠、文史专家等各方力量,用各方专业视角守护古城。为更加紧密结合古城保护与检察监督,市名城办、区检察院携手,依托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创建古城保护公益诉讼实践基地。由此形成行政、司法、群众三方联动的古城保护格局,通过多个领域抓取社会关切热点、风貌管控痛点、文物监管难点等,提升古城保护监督实效。

来忆琳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也是古城守护官队伍之一。作为一个地道的绍兴人,她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一旦发现文保单位管理不到位、公共设施破损、垃圾乱堆乱放等现象,她便会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照,将简要文字和照片上传至绍兴古城APP“古城守护官”版块。再经市名城办与相关部门协调,这些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通过古城守护官发现、提供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促使相关部门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检察机关的协作配合,推动法律监督关口前移,共同解决古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等领域公共利益受损的难题。

日常的城市管理采用系统化“自上而下”的方式,难免会存在一些盲区,而古城守护官则是聚焦日常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重点,尤其是一些平常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和管理盲区。检察机关授予守护官“社会监督员”身份,助力提升古城保护公益诉讼工作的线索发现和监督履职能力。守护官按照全方位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事件线索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切实切中要害、增强实效,推动问题解决。目前,古城守护官已从体制内唱主角发展到体制内外并举、党群内外覆盖、古城内外兼顾,累计向检察院辅助提供重要线索51条。

03 数字赋能,重构公益讼诉流程

公益诉讼资料收集的传统方式一般为现场踏看、查阅书籍、部门调取等,而现在,通过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快速了解到想要的信息。系统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古城9.09平方公里进行全域扫描、建模,形成三维实景底图并叠加多个数据资源图层,对接市、区两级34个部门302类数据,并将数据分门归类,整合成为传统资源和公共资源两大部分。只要在系统上操作,就能统览古城内94处文保单位的详细信息,包括年代、简介、视频介绍。以鲁迅故居为例,通过室外精细化模型和室内SLAM激光点云扫描技术,可以清楚看清建筑构件,屋脊和瓦片轮廓、花纹轮廓等都十分清晰。除了文保单位外,系统还收录了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古木名树等有历史价值的资源,实现方式与文保单位相同。数字化保护、储存古建的技术,完善了信息采集机制,让公益诉讼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便捷。

该系统叠加古桥动态监测应用,针对古桥安全隐患影响因素多、持续时间长、变化进展难测等特性,通过前期勘察评估古桥现状情况,分析其存在的病害、风险,“一桥一案”制定各项监测内容和点位,目前已集成绍兴古城13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古桥结构、材料和环境监测数据。如市级文保单位小江桥,有基础沉降监测、历史风貌监测等共16项监测内容,一旦数据超过阈值便会发送预警,属地管理实时接收监测模块推送预警信息或文物部门下派专项检查任务,确保文物安全监管业务闭环。“人防”加“技防”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将古桥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

监测预警机制以“智能监测—告警推送—处置闭环”的路径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文物安全监管“协同”。检察院通过搭载系统互联,实现对古城内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重点对象的视频监控、智能预警,为保护修缮、要素复原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与技术支持,从而保障古城风貌恢复、文物遗存修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为推动构建更广泛的多部门协同处置体系,市名城办依托浙里办“绍兴古城”服务端“幸福古城”模块,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及专家等征集城市建改、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等建议意见,建立起“意见在线提交—任务流转处置—进度实时反馈—结果评价留档”管控闭环。涉及重大、疑难类问题,通过检察院公益诉讼介入,以司法角度促动更好的实现。

古城是绍兴城市的根、历史的脉、文化的本。从司法、行政乃至社会,公益诉讼凝聚了古城保护的各方力量,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参与其中。用司法留住古城绍兴的历史文脉,检察官们在古城巷道上铿锵有力,古城守护的主旋律不断唱响。

供稿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