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3武汉城市专题-阅行武汉 > 正文
汉口老城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大决策,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留改拆建控”、“成片推进、单元更新”的工作要求,武汉市有序推动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加快城市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助推城市能级和品质提升。
汉口历史风貌区位于武汉市汉口老城核心区域,由沿江大道、江汉路、京汉大道、黄浦大街围合区域构成,整体面积6.02平方公里,是武汉市现存的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保留最完好最集中的区域,浓缩着汉口开埠以来的百年近代史,也沉淀了武汉的独特底蕴。近年来,武汉市持续推进汉口历史风貌区旧城改造城市更新项目,风貌区内一座座老建筑被修缮、改造,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命。
线路:
中山大道--平和打包厂旧址--黎黄陂路--中山大道--汉口江滩一期(可在武汉关轮渡码头搭乘轮渡至中华路轮渡码头,接驳至武昌老城线路)--江汉路,建议步行或骑行调研,全程约5公里。
体验重点:
· 汉口历史风貌区的空间肌理、传统街巷与历史建筑;
· 通过空间改造、场所改造实现功能置换、活化利用的更新手法;
· 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消费场景营造。
交通建议:
轨道交通:地铁6号线国博中心南站/北站--地铁6号线江汉路站D出口。
(1)中山大道
中山大道建于1906年,是最能体现武汉商业历史文化风情的大道。2016年,按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后,路权回归,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打造可漫步可阅读可探索的城市街区,变车行优先为步行友好,变交通干道为文化展示街道,种植环境宜人的林荫大道,构建多样的开敞空间节点。不仅有老字号云集、入选为湖北省非遗特色街区的吉庆民俗街,还有由1931年所建的金城银行改造而成、历史与艺术完美交融的武汉美术馆,以及坐落着建于1923年、保存完好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广东银行旧址。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获得第52届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规划卓越奖。
中山大道照片
(2)平和打包厂旧址
平和打包厂诞生于19世纪末,原为汉口青岛路的平和棉花打包厂,几经扩建,最终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平和打包厂是武汉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工业建筑,同时也是最早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2017年2月开始改造更新,修葺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貌。独特的工业建筑风格,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店、家具店、潮牌店以及脱口秀剧场,使老房子成为城市活力名片。截至目前,园区已引入近100家企业,逐步形成了集文化艺术、时尚设计、科技创意、网红孵化、新媒体内容生产、网络平台等多形态的“文化+”产业和人才聚集新高地。
平和打包厂照片
(3)黎黄陂路
黎黄陂路位于武汉市江岸区 。黎黄陂路有17处历史建筑,多为哥特式和洛可可式风格,涵盖包括住宅、医院、商行、教会、俱乐部、工部局、巡捕房多项功能。不仅有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顺丰洋行旧址,还保存着中俄万里茶道的众多历史遗存,聚集着大量的洋行、银行。17栋极具文化价值的建筑,很早就被修缮保护起来。黎黄陂路的风貌保护历时十余年,从最初对于单体历史建筑的修缮,到街区道路的整治,再到社区更新,经历了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外到里逐步推进的过程。经过修缮改造,百年老街黎黄陂路变身成集博物馆、展览馆、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历史风貌步行街。
黎黄陂路照片
(4)汉口江滩一期
汉口江滩全线分为三期工程进行建设,一期工程为江汉关--粤汉码头,全长1.04公里,作为汉口核心区最大的滨江开敞空间,规划本着有利防汛、以人为本、以绿为主、突出特色的原则进行规划。其规划建设目标是:凸现汉口江滩位于长江之滨的恢弘气势,力求整体、亲水、生态、休闲的特色,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建设成为全面展现21世纪城市形象的,具有恢弘气势的滨江景观特色、树茂荫浓的生态绿化特色和开敞舒适的亲水休闲特色的绿色滨江长廊,形成具有现代文化艺术风貌,满足公共休闲活动,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绿色客厅。
汉口江滩一期照片
(5)江汉路
江汉路步行街是全国首批11条试点步行街之一,一直以来作为武汉两江四岸核心区承担着中心区重要的商业职能。作为百年历史商街,其长江纵轴、滨江临港的区位特征,武汉潮流风向标的业态特征,历史建筑林立,有“建筑博物馆”美誉的空间特征,造就了江汉路多方面的唯一性。但同时也存在业态低端、文化氛围较差的问题,2019年江汉路步行街提升规划启动,提出在文化特征引领下的产业与空间“双转型”。江汉路步行街在2020年10月21日晚迎来了正式开街,华丽归来。实现了由历史资源到特征引领、产业从单一零售到文商融合、空间从商业街道到慢行街区的转型,实现了内在功能与外部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
江汉路步行街照片
武昌古城
武昌古城自孙权建立夏口城,至今已经有1800年历史,拥有黄鹤楼,辛亥首义,昙华林等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址、遗迹资源。武汉市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注重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积极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在规划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武昌古城肌理,恢复建筑历史原貌,同时植入文化创意、文化展览等业态,合理提升功能,以昙华林等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作为文化地标,促进并带动了武昌古城整个区域的业态升级和功能活化,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线路:
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同志旧居--农讲所旧址--昙华林,建议步行或骑行调研,全程约2.5公里。
体验重点:
· 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空间尺度、建筑风貌特征;
· 昙华林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开发利用模式;
· 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交通建议:
轨道交通:地铁6号线国博中心南站/北站--钟家村站换乘4号线--复兴路站换乘5号线--司门口黄鹤楼站C出口--步行900米至中共五大会址。
(1)中共五大会址
中共五大会址位于武昌都府堤街,占地面积约0.8公顷,内有1918年始建的4栋学宫式建筑和2007年新建的3栋复原建筑。会址所在的都府堤被打造为清末民初风格一条街,紧邻五大会址对面的武昌公园被打造为都府堤红色主题公园,使都府堤片成为极具特色的历史风貌文化区。会址建筑为中西合璧的武汉近代教育建筑,既吸收了西方教会学校建筑元素,也体现了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中共五大会址照片
(2)农讲所旧址和毛泽东同志旧居
农讲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的。校舍建于1904年,由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中间有一个大操场。农讲所旧址原为清初左卫衙门旧址,后张之洞在此创办北路高等小学堂,之后又改为湖北甲等商业学校和高级商业学校。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
距农讲所旧址约200米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同志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
农讲所旧址照片
毛泽东同志旧居照片
(3)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瞿昙有华,居士之林”。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武汉市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确定的5 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位于具有1800 年历史的武昌古城东北角,核心区面积约65 公顷,是武汉市历史遗存最多、历史内涵最深厚、历史风貌最突出的片区,是一部“活”的武汉近代史书。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以延续历史文脉促进古城新生为理念,塑造多元、开放、活力的历史街区,采用整体规划,示范先行,渐进更新的方式推进工作。通过梳理场地遗存,以“历史名人故居”、“山地文化建筑”和“人文艺术体验”为三大主题,串联片区历史人文资源,注入文化创意、文化展示等功能业态。规划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石瑛故居,翁守谦旧居等历史建筑,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结构、旧构件和材料,尽量采用原建造工艺和同类材料施工,以实现新旧对话;二是充分尊重山地地形,保留瑞典教区旧址依山而建的整体环境风貌,恢复历史街区空间尺度,创新山地火车交通组织方式,协调街道空间风貌,形成层层递进的独特空间格局;三是延续人文艺术底蕴,以极具本土特色和文化韵味的商铺吸引人群,以注入新兴业态,为街区带来喧闹与繁华,使现代生活气息与悠久历史韵味交融共存。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照片
首义轴线
主题:
为统筹保护利用辛亥革命文化遗产,整合利用辛亥革命历史资源,进一步擦亮辛亥首义文化品牌,武汉市打造辛亥首义文化区。充分依托首义文化区周边相对集中的首义历史遗迹和纪念物,深入挖掘首义文化内涵,突出展现武昌首义的历史必然性,强化首义文化区的纪念功能,打造国际知名辛亥革命文化展示区。
首义轴线规划以体现辛亥首义的革命精神为重点,以纪念空间的塑造为手段,沿袭了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空间布局,采用“一心、一轴、三区”的规划结构,建立了辛亥博物馆与周边多个历史节点的衔接,按照“纪念性轴线与多功能城市街区相结合”的理念,充分考虑辛亥革命纪念场所和氛围要求,创造标志性的纪念场所,打造首义核心纪念区。
线路:
起义门--紫阳公园--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议步行或骑行调研,全程约2.5公里。
体验重点:
· 首义文化区纪念中轴线规划;
· 纪念性场所空间序列构筑;
· 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交通建议:
轨道交通:地铁6号线国博中心南站/北站--钟家村站换乘4号线--地铁4号线首义站B出口--步行1000米至起义门。
(1)起义门
武汉起义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起义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见证。起义门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700多年历史,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中和门在首义胜利后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为了纪念起义的胜利,将中和门改名起义门。现如今,起义门是武昌首义中轴线的最南端。
起义门照片
(2)紫阳公园
紫阳公园位于武昌老城区,从1951年建园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它是武昌首义中轴线南端的一抹亮眼绿色,是武汉市“大湖+”样板工程。
自2019年初开启“大湖+”改造,紫阳公园完成了三步升级规划。第一步提升湖泊水质,紫阳湖从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到执法监管等多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升;第二步提升公园景观品质,通过深挖文化景观资源,充分利用闲置空间,构建“一池三山九景”景观格局,将紫阳公园打造成为古典人文园林典范,并结合海绵城市提升全生态要素品质;第三步促进湖城融合,通过完善绿道体系,恢复历史水系格局,改造提升周边地块,打造武昌首义中轴线,联动片区整体发展,实现湖城融合。经过改造升级改造,紫阳公园水质、景观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已蝶变成为武昌的一张全新名片。
紫阳公园照片
(3)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是武昌首义轴线上的重要地标建筑。以“历史的峡谷”、“革命的闪电”为构思理念,辛亥革命博物馆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纪念碑、紫阳公园等共同构成武昌首义轴线。南北向延伸的轴线以辛亥革命大事纪为线索,布置了“革命萌芽”、“保路风波”等十大历史主题景观节点,再现了重要历史变革。博物馆采用集中对称式布局,以三角形为母题表现进取、向上的空间格局。除了具有冲击力的建筑造型,辛亥革命博物馆利用台阶、缓坡和绿化,将建筑融于环境,并保留了与黄鹤楼、蛇山炮台等的视线通透性。辛亥革命博物馆不仅是首义广场的文化新坐标,也是海内外观众品评文化武汉和感受魅力武汉的重要窗口。
辛亥革命博物馆照片
(4)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别名红楼,位于武昌首义轴线的北端。该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省咨议局旧址。该建筑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山”形,由议场、议员公所、两侧附楼、门房等建筑组成,建筑周围以铁栅栏式矮墙形成一个封闭式大庭院,庭院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建造于中国社会大变革前夜的湖北咨议局,其建筑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印记,既渗透了西方建筑思想风格的影响,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元素,它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行政建筑的经典之作,1961年红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与辛亥革命博物馆、紫阳公园等共同形成武昌首义轴线,是武汉市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照片
红钢城
红钢城位于扬子江畔,其因钢而兴,因钢而荣,是大工业时代“职住平衡”的典范。为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十工程”的背景下,红钢城片区以“城市更新、生态修复”指导区域发展,以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要素打造长江主轴上的亮点片区,先后建成戴家湖公园、青山江滩等饱含历史印记、城市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其中,戴家湖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青山江滩获得C40“城市的未来”奖。
线路:
戴家湖公园--青山“红房子”--青山江滩,建议步行或骑行调研,全程约3.5公里。
体验重点:
· 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城市公园变迁;
· 武汉市首个“江、滩、城”三位一体的生态江滩;
· 武汉“囍”字形空间肌理、武钢历史印记;
· 船舶、码头、航运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交通建议:
轨道交通:轨道交通6号线国博中心南站/北站--钟家村站换乘4号线--复兴路站换乘轨道交通5号线--青宜居站A出口--步行700米至戴家湖公园。
(1)戴家湖公园
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戴家湖逐渐变为青山热电厂等大型企业的粉煤灰堆场,堆积的粉煤灰一度高出地面10余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为了改变这里的生态环境,还居民一片绿水青山,戴家湖公园建设就此启动,以生态防护为主,以基址为历史、人文依托的集生态防护、景观观赏、休闲健身、文化展示和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绿地。
戴家湖公园照片
(2)青山“红房子”
青山“红房子”是武汉钢铁公司最早的家属住区,是典型的苏联工业集合性住宅区,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为范本的围合式布局模式。住宅建筑为三层小楼,红墙、红砖、红瓦、红屋顶、红窗户,每12栋红房子排列成矩形,从空中俯瞰,排成一个巨大的“囍”字。2012年,“红房子片“被划为武汉16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之一。
“红房子“社区照片
(3)青山江滩
青山江滩位于武汉市青山区长江南岸,全长7.5千米,建设总面积135.48万平方米。青山江滩以“似堤非堤、堤在林中”的理念,率先提出了缓坡式生态堤岸与地下空间一体化新技术,在保证防洪功能前提下,建造生态式缓坡堤防,通过保留和新增大量植物,运用生态修复和缝补措施,融合城市与水岸,形成一体化的过渡景观空间。同时在江滩中还保留了原有工业码头的台塔吊机,将属于青山的工业遗产印记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将水岸与城市、空间与历史融为一体。
青山江滩照片
青山工业码头遗址照片
桥都武汉
武汉两江交汇、百湖密布、河流纵横交错,桥梁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生命线”。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建成通车,实现了千百年来“天堑变通途”的梦想,使武汉成为了连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此后,一大批梁桥、斜拉桥、悬索桥、拱桥、刚构桥陆续建成,长江上11座桥、汉江上10余座桥,大大小小近700座桥梁将武汉连成一体,成为一道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线路:
武汉桥梁博物馆--杨泗港长江大桥--杨泗港都市T台--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议沿江滩(堤外)步行,或堤内骑行调研,全程约9公里。
体验重点:
· 武汉桥梁发展历史,以及桥梁在不同阶段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
· 武汉城市桥梁景观空间构建模式;
· 武汉沿江货运码头更新改造新模式探索。
交通建议:
· 步行或骑行:国际博览中心至武汉桥梁博物馆;
· 公共交通:国际博览中心乘坐517路公交至连通港西路梅林三街站,步行至武汉桥梁博物馆。
调研点位介绍:
(1)武汉桥梁博物馆
“天堑变通途,古今中外话桥梁“,武汉桥梁博物馆是国内首家综合性桥梁博物馆。室内展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桥梁博物馆展览的主体,由序厅、中国古代桥梁、中国近现代桥梁、世界桥梁博览、桥梁科技发展、桥梁文化展示、建桥国家队的光辉历程、VR和5D 影院等桥梁互动体验,共八个部分组成。
武汉桥梁博物馆照片
(2)杨泗港长江大桥
杨泗港长江大桥是长江上首座双层公路大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大桥主跨1700米,金秋的颜色,为武汉“桥梁博物馆”再添一景。 大桥于2019年10月8日通车,先后荣获2020年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大奖、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等多项荣誉。
杨泗港长江大桥照片
(3)杨泗港都市T台
杨泗港曾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专业国际集装箱转运码头,规划通过保留集装箱、滑轨、吊装机械等标志性物件,将生态堤防及高桩平台两部分组成,植入青年运动场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片滨水休闲空间,用丰富的活动内容连接汉阳四新国博与汉阳古城两大片区,旧日机器轰鸣的“工业锈场”,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活力的“水岸秀场“。
杨泗港都市T台照片
(4)鹦鹉洲长江大桥
鹦鹉洲长江大桥是武汉市的第八座长江大桥,也是世界首座主缆连续的三塔四跨悬索桥,桥全长3.42千米,采用鲜艳的橘红色配色,曲线轮廓简洁,富有韵律美。由于处在城市主城景观和黄鹤楼的景观视线内,其设计放弃了采用武汉桥型中最多的斜拉桥,避免了近200米高的主塔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以现有的高耸三塔寓意着武汉“三镇鼎立”,气势稳重的桥塔与浩瀚的长江相呼应,已成为武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鹦鹉洲长江大桥照片
(5)武汉长江大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毛主席当年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是对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的期盼。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梁,总长1670.4米。长江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将武汉三镇联成一体。大桥自半世纪以来,经历了大风、洪水、及多达76次撞击事故,最重要的是,2011年6月6日一艘万吨级油轮迎面撞上武汉长江大桥7号桥墩,大桥仍屹立而坚挺,重现了“万里长江第一桥”的“顽强”与“坚韧不拔”。2013年5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成为武汉市当时最年轻的国保文物。
武汉长江大桥照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