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段进:新时期的新型城市设计

2023-10-31 10:10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

导读

2023年10月28日,第20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段进教授发表主题演讲“新时期的新型城市设计”,以当前增量转向存量规划为背景,提出新时代的空间品质新需求、新观念的人本城市设计、新方法的绿智城市设计以及新范式的全域全过程城市设计。

微信图片_20231031101242.png

主题演讲人:段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城市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营造高品质空间、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成为首要任务。城市设计方法是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导控空间品质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品质需求、城市设计的观念、方法、范式等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1 新时代的空间品质新需求

(1)空间区位平等

城市空间的区位差异和不平等性客观存在,规划设计有义务为空间区位平等而努力。

(2)环境生态平衡

城市空间已产生许多严重的城市环境生态问题,城市设计落实到具体的人群与地点并制定出环境生态平衡的措施是重要目标。

(3)亚文化保护

亚文化作为人群聚落的一种社会现象,空间与之对应也产生了分离现象,城市设计应鼓励亚文化及具有地缘群落关系的邻里区建设,使居民具有安全感、认同感和家园感。

(4)发展社会空间

以往服务类型单一的公共空间设计都是以人的共性指标设计,发展社会空间就是根据其特征针对性地规划设计,通过寻找不同社群的空间延伸点,用不同的途径组织社会网络关系,有利于促进交流和社会安定。

2  新观念的人本城市设计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在国际上已经广受关注,其思路变化主要有:

(1)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从经济人、社会人拓展到多样人群:关注不同人群的差异性;从开发经营到共同缔造:需要精细化的设计以及多主体的共同协商、参与和决策。

(2)从形态研究到视觉体验

构图原理深化:随着现代图形学说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空间图形关系分析拓展到关注其背后的形成机制,从物质几何形态分析走向与人的互动研究;景观视觉科学:研究空间形态的围合条件及形态比例的不同组合关系对视觉的影响规律,相关学科及先进实验技术的发展为深化对多样群体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三维动态体验:通过对城市空间观赏视线的序列研究分析其空间环境质量和形体秩序的整体效果,运用三维动画模拟、虚拟现实等辅助技术加强其分析能力和应用范围。

(3)从空间特色到场所文脉

空间社会场所:“场所”的概念涉及空间的物质几何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人的活动等文脉;人的认知意象:使用者主要通过意象认识城市,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的认知要求为目标;人的行为观察:揭示人在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以及在空间形态中的呈现;图式语言方法: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历史文脉研究:把历史文化的要素加入到城市空间分析中。

3  新方法的绿智城市设计

包括绿色城市设计新方法和智慧化发展新技术。

(1)绿色城市设计新方法

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底线,遵循自然生态的客观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生态优先的设计策略:以生态绿色为基底设计,从绿地指标走向生态系统,采用因地置宜的适宜技术。

(2)智慧化发展的新技术

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数字化模型的辅助分析,数字孪生全过程设计,虚拟仿真与三维实景体验,数字化、信息化的空间治理;智慧城市的设计转型:智慧城市的理论基础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它将自上而下的它组织与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进行有机结合;智慧城市是模块式结构,能将复杂城市系统化为相对简单、将动态变化转为相对静态以便感知、运算和反馈;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是智能计算,融合人类社会空间、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此外还有智慧基础设施的运行模式、智慧管理与服务的运行模式的转变。

4  新范式的全域全过程城市设计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域全要素综合管控的新要求,城市设计的工作边界也相应拓展,突破原有城镇建设区范围,覆盖城乡空间全域。

(1)全覆盖多维度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思维应将人工之美有机嵌入自然原真之美,使人工与自然融为有机整体,实现对全域自然山水、空间要素和人居环境的合理化布局。中国传统的营城方法就是与区域大山水形态、基地风水环境相依存进行整体设计,全域城市设计方法协调城镇乡村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整体空间关系,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回归。

(2)全过程多层级的城市设计

结合规划、设计、建设、治理全过程,建立一套依托“五级三类”规划编制体系并衔接用途管制的城市设计运行机制。在都市圈、城镇群等跨区域层面进行区域协调、自然资源、文化特色保护利用等;在总体规划层面优化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提升总体规划用地和设施布局的科学性;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层面运用设计方法,其目的是树立一种“设计观”,确保其在满足基本的工程技术要求外,还要注重自然、生态、文化、美观等多元价值。

本文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经演讲人修改审定

文字整理:窦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