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4合肥城市专题-空间演变 > 正文

合肥首部法定城市规划出台后……

2024-07-10 15:05 来源:合肥晚报

1982年6月,《合肥市总体规划(1979-2000)》获国家通过。这是合肥市制定的第一部法定城市规划文件。它的实施,对合肥城市规划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合肥城市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成为合肥城市发展的里程碑。

全国中小城市规划的样板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城市不断发展的需要,合肥市加强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合肥市开始编制报批国家的城市总体规划。但和过去编制的总体规划不同,这次的总体规划,从法律上讲是首部得到国家正式批准、具有法律保证的规划蓝图。

根据合肥当时的情况,规划编制提出,城市总体布局还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北、西南方向发展三个工业区,明确了“风扇形”的布局形态;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上肯定了环形、放射加方格网的系统,并为今后逐步开辟自行车专用道、步行街及城市快速交通干道预留空间;要建设市府广场、博物馆广场及淮河路文化商业步行街、城隍庙市场步行街,并首次提出要沿古城墙建设环城公园。

1.png

《合肥市总体规划(1979~2000)》

1980年10月,省政府将《合肥市总体规划(1979~2000)》上报国务院。国家相关部门在审批时认为,合肥城市的规划布局比较合理,有以下优点:一是以旧城为核心,充分利用原有老城区,基础较好;二是城市向三个方向发展,布局有余地,弹性大;三是城市今后重点向西南方向发展,,位置较适中;四是城市中心区有公共绿地,居民使用方便;五是污染工业离市区比较远,旧城区没什么工业;六是城市布局中考虑留有大片菜地插入市区,使规划留有回旋的余地;七是城市外围的绿地能结合董铺水库和大蜀山绿化;八是铁路编组站规划位置较好,对城市干扰小。因此,国务院于1982年6月批准了《合肥市总体规划(1979~2000)》,这是合肥市第一部法规性的城市规划文件。

据档案记载,国务院给省政府的复函中,不仅原则同意合肥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保留了合肥城市规划的特点,例如风扇形生态规划结构、旧城区改造、开敞式的环城公园建设等,使合肥成为全国中小城市规划的样板。并且指出,“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我国重要科教基地和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要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建设。”这是第一次将合肥城市规划放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虑,而且突出了城市的科技教育特色。

因此可以说,国务院批准的《合肥市总体规划(1979~2000)》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合肥首部法定的规划文件,为合肥城市的腾飞插上了翅膀,而且在当时全国城市规划中独树一帜。据档案记载,1985年,《合肥市总体规划(1979~2000)》荣获国家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还被编入《中国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一书,更被列入高等教育的教科书中。

“旧城改造”成效显著

从1982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十几年间,合肥按照《合肥市总体规划(1979~2000)》,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进行的是旧城改造。

2.png

上世纪80年代改造后的长江路

1983年9月,合肥旧城改造的序幕在长江路中段拉开。据档案记载,工程指挥部首先对长江路中段进行以改善交通、调整网点、美化市容为重点的综合改造;1984年2月,金寨路北段改造工程破土动工,至1987年12月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长江路和金寨路改造后,各种管线转入地下,沿街市花、市树、假山、盆景式花坛等园林小品点缀其间,市民居住、工作、交通诸功能得到改善。

合肥的“两路”改造,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大中城市纷纷来参观取经。1986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肯定了合肥市在城市改造建设中探索出来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十六字经验。后来,这十六字被载入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有了“两路”改造的经验后,从1985年开始,合肥又陆续对城隍庙、安庆路、淮河路、寿春路、阜阳路、徽州路等进行改造。在建路的同时,充分利用路两侧的黄金地块,建起了写字楼、商业用房、宿舍楼等。结合旧城改造,合肥又打通了寿春路、蒙城路,形成了城市主干道骨架,并打通了桐城路、红星路、寿春路、含山北路、淮河路西段、阜南路西段等次干道,形成了旧城步行系统。

据档案记载,这一时期的旧城改造,合肥先后建成了三孝口商业中心、七桂塘市场等,大大缓解了城市商业用房的紧缺状况,改善了商业的布局;而且提高了居住水平,平均每户建筑面积由原来的33.54平方米提高到49.56平方米,居住水平每人达10平方米。这一时期的旧城改造,还使公共建筑设施配套更为完善,大大提高了旧城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旧城改造后,市中心建筑错落有致,建筑立面丰富大方,建筑群体构成和谐,古老旧城焕发出新的生机。

“璀璨明珠”环城公园

除此之外,合肥环城公园的建设,也是按照《合肥市总体规划(1979~2000)》提出的原则进行规划实施,在古城墙、护城河的旧址上新建的。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总长8.7公里,总面积138.6公顷,以原环城绿带为基础,采用敞开式布局,运用造园艺术,点缀园林建筑和山石小品形成的线带状敞开式公园。这就是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第一、世界唯一”的合肥环城公园。

3.png

1984年制订的合肥环城公园总体规划图

根据规划建设的环城公园,犹如一串珍珠翡翠镶嵌而成的项链,风格迥异,斑斓缤纷的景点鳞次栉比,速递绵延。她抱旧城于怀,又与连接新老城区的交通干道形成10处交接口,自然被分割成六大景区。各景区又根据地形变化、人文历史特点,因地造景并将原有的包河公园、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和稻香楼宾馆、庐阳饭店有机地串联起来,与外围景物相辅相成。公园与城市空间互相连接渗透,似将公园景物搬上街市,引满园春色入城;又似繁华街市落入园中,拥沧桑入怀;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里”的景观格局。

除了景色优美之外,环城公园的建成,还使环城一带的汉代、宋代和晚清的文物古迹得到国家城乡建设优秀设计有效的保护。这其中包括南淝河一带的汉代与三国时期的文物、包公墓及包河一带的宋代文物,还有晚清建筑包公祠等。而环城公园是在合肥古城墙原址上建设起来的,用绿化来保护文物,用文物来提升绿化的品位,也是相得益彰。

环城公园用138.6公顷的面积,环了一个城市,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了。当然,它也是“世界唯一”。19世纪末,英国著名建筑学和园林学专家霍华德曾提出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林荫大道的两侧均为居住用地。而合肥环城公园是唯一将霍华德的理论现实化的。

4.png

合肥环城公园

据档案记载,随着环城公园的建成,合肥与北京、珠海一道被授予首批国家“园林城市”;环城公园更是早在1986年就被建设部评为国家城乡建设优秀设计一等奖。

因此我们说,合肥市首部法定城市规划文件《合肥市总体规划(1979~2000)》的实施,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近二十年里,对合肥城市规划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引领着合肥城市前进,成为合肥城市发展的里程碑。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