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4合肥城市专题-营城惠民-美丽中国新样板 > 正文

合肥:必须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2024-07-12 10:20 来源:合肥在线

编者按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为我们谋划和推进巢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巢湖打造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远谋近施、系统施策,大力实施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效推动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更好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合肥篇章。

3.png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记者 张正朋 摄

把巢湖打造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寄予合肥的殷切希望。巢湖曾经受特殊地质条件以及水体交换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流域出现水质污染、洪涝灾害、岸线崩塌、湿地消失等问题,被列为国家“三河三湖”治理重点之一。新时代十年,通过综合治理,巢湖实现“四个迈向”:从“多头治水”迈向“合力治水”,从“一湖之治”迈向“流域之治”,从“污染防治”迈向“生态修复”,从“望湖见水”迈向“近湖亲水”,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巢湖水质历史性好转,全湖平均水质从Ⅴ类转为Ⅳ类,国考断面全面达标,入湖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出湖入江水质保持Ⅱ类,为长江大保护作出正向贡献。防灾能力突破性跃升,城市段防洪堤标准由2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先后战胜2016年、2020年特大洪水和2022年特大旱情,有力保障合肥人民防汛抗旱安全。流域生态根本性改善,全面建成环湖十大湿地、成为巢湖之肾,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巢湖流域记录植物数量升至650多种、鸟类总数300余种。管理体制系统性重塑,区划调整后,巢湖治理由两市共治转为一市统管,成立巢湖综合治理指挥部,整合市环湖办、巢湖风景区管委会职能并入省巢管局,实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巢湖,治水兴水合力不断集聚。

新征程上,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合肥篇章,让巢湖变为一湖净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系统发力、综合施策,在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走在前、作示范。

一、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实践中发现,有的地方和少数干部对发展和保护的理解畸轻畸重,环保工作存在侥幸心理;环保监管、执法、问责不够严格,局部地区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规划衔接尚需优化。这些问题反映出少数干部统筹发展和保护的意识有待提升。

当前,合肥市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面临提升质量与做大总量、发展与减排等“两难”“多难”。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坚实物质基础。巢湖综合治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高新技术研发、各类人才引培、环保产业配套,这些都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正是有了新时代十年合肥高质量发展的积累,才能为高水平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技术、人才、产业发展动能。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湖净水作为合肥的名片,已成为合肥人民心中的瑰宝。正是这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吸引了更多人才汇聚合肥,推动了更多产业集群成链,增强了大湖名城生态优势、竞争优势。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和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彻在工作中、体现到行动上,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站在城湖共生、人水相亲的高度谋划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近十年来,合肥经济总量跨越8个千亿台阶、突破1.26万亿元,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城市之一。展望未来,合肥到2025年经济总量达1.6万亿元,到2035年经济总量比2020年增长2倍以上,打造成为城湖共生的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要站在城湖共生、人水相亲的高度谋划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打造成为全面绿色转型区。

战略谋划中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科学布局城市建设发展。坚持生态优先、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推动规建治一体化。规划上,构建“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多极支撑、岭湖辉映、六带协同”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上,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和建设导则,实施危房解危、供电供水改造移交等攻坚行动,建好地下管廊,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治理上,完善城市智慧管理系统,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二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个绿色生产力。我们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特别要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生物医药、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及新材料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空天技术、聚变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五大先导产业集群,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奋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持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深入实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等“碳达峰十大行动”,统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广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经验,发展分布式光伏,有序开发风电项目,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加快构建以光、风、氢、生物质等新能源为主的现代能源体系。

4.png

十五里河下游巢湖入河口生态治理工程。记者 苏玲 摄

三、通过高水平保护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现在合肥城市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加速、人口持续增加,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与日俱增。到2025年,合肥实有人口预计达1300万、需水量达35亿立方米,到2035年需水量达38.5亿立方米。从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利用供给看,2025年合肥供水量预计在34.5亿~35.5亿立方米,2035年38亿~39亿立方米,供水量与需水量呈紧平衡状态,一旦出现极端干旱天气,水安全难以保障。把巢湖治理好,将为全市人民生活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充足水资源,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水安全保障。

深入实施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必须加快治理巢湖水污染,实现水清水安水美。一是再造“一湖清泉水”。坚持点线面结合、内外源统筹,构建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的水污染防治体系。开展入湖排口整治攻坚行动,摸准每一处排口,及时登记造册,进行实时监测,尽早全面消除排口劣V类水质。强化南淝河、派河等重点河流治理,加强杭埠河、白石天河等清水河流保护。大力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切实解决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利用问题。实施控磷专项行动,探索底泥、藻泥、污泥“三泥”资源化利用。二是确保“一方百姓安”。统筹上下游、左右岸、近远期,按照“上拦、下排、边分、固堤”思路,全面提升巢湖防洪、排洪、蓄洪能力。防洪上,实施巢湖防洪治理工程,推进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湖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开展董铺水库、众兴水库等40余座水库除险加固,推动杭埠河、丰乐河上游新建水库。排洪上,实施裕溪河对江排洪泵站等项目,建设流域主要闸站联合调度平台,解决“关门淹”。蓄洪上,统筹湿地生态保护,新建巢湖流域生态湿地蓄洪区。三是建好“一个大肾脏”。巩固环湖十大湿地建设成果,加强湿地建设后期维护管养,开展环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建立湿地资源本底数据库和生态预警机制,打通湿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途径,让更多市民走进湿地、体验湿地、享用湿地、保护湿地。四是应用“一批新技术”。发挥合肥空天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数字孪生巢湖建设,实现对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前瞻性预演,提高流域管理数字化、科学化水平。构建“数字巢湖”流域资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开展防洪、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蓝藻水华等模拟预测预警,让巢湖成为湖泊治理新技术“应用场”。

四、建立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巢湖流域覆盖1.35万平方公里,涉及5市17县,范围之广、人口之多、经济体量之大,凸显了巢湖综合治理艰巨性、复杂性,必须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地方和部门履行巢湖综合治理属地责任、监管责任不到位、考核体系不完善、结果导向不明确等问题。一是拧紧系牢“责任链”。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相关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良好局面。二是用好考核“指挥棒”。建立以“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指标为支撑的监测指标体系,细化巢湖综合治理工作考核方案,强化考核结果应用,让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三是织密共治“一张网”。综合运用市场、行政、科技、法治等手段,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指导企业破解治污难题,守住污染治理第一关口。畅通群众反映渠道,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激励机制,共同守护巢湖流域绿水青山。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新一线”合肥生态宜居。通过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我们相信“一湖清泉水、一方百姓安、一道风景线、一条经济带、一幅好图景”的美丽蓝图一定会早日实现,水清岸绿、人水和谐、城湖共生的“最好名片”一定会愈发闪亮。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如何看待“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