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潘家华:低碳发展途径是城镇化

2014-12-18 10:35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肖龙凤

公共资源均衡化才能解决环境“超载”

齐鲁晚报:“新常态”的内涵阐述中谈到资源环境约束方面时,认为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如何判断是否达到上限?

潘家华:对物质层面的过分消费和追求,使我们现在处于一种达到或接近承载能力。现在一般说的是达到、接近,个别甚至超过了承载能力。

一个比较典型的个案就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有1234公里,从汉江一路到北京、天津,1000多公里,这就是一种超越极限的表现。北京、天津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没有水可用了,于是调水过来。那再发展下去,又没有水了怎么办?

齐鲁晚报:有报道称,北京应该建设风道,缓解大气污染,但其中也有不同的声音。

潘家华:现在污染的形成并不是因为风道的阻隔,还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太大,跟风没有关系。风道只是把污染物从一个地方吹到另一个地方。第二,风是飘忽不定的,是自然的产物和多种因素的综合,难道搞了风道后,风就听从安排走风道?从经济上讲,要搞一个风道,对整个城市的格局是一种破坏,是劳民伤财,要消耗、浪费多少能源?

齐鲁晚报:京津冀一体化能否化解北京的环境“超载”局面?

潘家华:利用京津冀一体化可以转移相关产业。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把产业转移出去,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如医疗、教育等也要迁出去,这样人口才会跟着走。比如,只要把清华大学搬到一个地方去,它就是一座城市,就像美国的斯坦福,英国的剑桥、牛津等。

北京现在的环境承载能力确实是超越了极限,必须要釜底抽薪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齐鲁晚报:也就是说能否转移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是关键?

潘家华:是这样的,如果优质社会服务资源不转移的话,北京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其他大城市、省会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为什么不分散一点呢?像美国的加州大学,有10个校区,教育资源也得到了均衡发展。

齐鲁晚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是不是也要注重公共资源的均衡化?

潘家华: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环境容量,但缺乏相关产业、服务的支撑,发展乏力。很多人回中小城市创业,结果没业可创,只能返回北上广。

如果公共资源配置均衡,中小城市也能形成发展特色吸引人口,把这样一些空间利用起来,对于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应该是有帮助的,这就需要在宏观的资源配置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

城镇化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

齐鲁晚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怎样的大背景?

潘家华:中国现在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占到世界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人均水平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不减的话,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是不可能树立起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确实需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进一步努力。

今年11月12日发布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也就是说,到2030年以后就不再增加了。从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来看,这是很难的,需要做很大的努力。

齐鲁晚报:城镇化过程是否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潘家华:有人说城镇化会增加碳排放,实际上这是非常狭隘的伪命题。城镇化的一个具体效益在于规模效益,这样的效率会比乡村更高。所以要低碳的话,城镇化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但低碳同样是城镇化的一个难题。绿色、循环、智能等,都可以用“高碳”的形式实现。比如处于干旱区的兰州,为什么公园里郁郁葱葱?就是靠电把黄河水抽上去浇灌,说到底就是“高碳”。

所以,真正的刚性约束就是碳,如果能把碳减下来,其他的一切都不成问题,这才是关键。我们的低碳化如果要在2030实现目标,低碳城镇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已经接近饱和,就得提升效率、改变能源结构,把碳实现绝对量的减排。这就要求以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来审视城镇化进程。

2/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城市更新的“经济账”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