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特色
“萨依”为维语“河谷、滩地”之意,“博依”为维语“身子”之义,因位于盐水沟畔而得名。是连接盐水沟东西两端的重要地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萨依博依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和萨克萨克历史文化街区之间,清代以前也是盐水沟的河床,为历史上龟兹古渡所在位置。 清末,盐水沟水量减少后,这一区域与盐水沟西岸的交通日益增多,1930年代,林基路同志在库车当县长期间,在此修建了团结桥(从今河滨东路通往热斯坦大街),热斯坦的商业活动沿大桥向河东辐射,萨依博依片区由于正处于大桥的东端,更加兴盛起来。 前已述及,库其艾日克和开勒克艾日克社区历史悠久。因此,居民们为便于从桥头到达社区,从桥头到古老的库其艾日克巷之间形成了一条自西北向东南的斜巷(英买里巷),宽度次于河滨东路;其他街巷再从此条道路向外生长出来。建筑则分别以斜街的两端为中心,向外呈圈层状不断拓展, 形成十分特殊的街巷肌理,建筑密度较高;清晰的反映出街区发展的过程。这个片区名为“英买里”,即维语新村的意思。街区的南部则是果园,“萨依巴格”是“河滩上的果园”之意。 街区北部的河滨东路,民国期间称为东大街,通过团结大桥与热斯坦大街巷相连,是当时最主要的东西向干道。其道路宽度远远大于其他街巷,道路两边还分布着镇公所、小学校、银行、派出所等重要的公共单位。
在民国33年的库车县城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街区与大桥、道路的关系。
1958年大洪水中,萨依博依街区由于地势较低,受灾严重,团结大桥也被冲毁。但灾后重建时,在原桥址处搭建木桥通行,称“团结新桥”,民宅也都按照原来的格局逐步恢复重建起来。1980年代,在团结桥遗址北面新建了钢筋混凝土的新桥(今“团结新桥”),并新辟人民路,城市东西向主要交通朝北转移,萨依博依街区的区位重要性下降,商业也向北转移到人民路沿线,街区逐渐沉寂下来。河滨东路和英买里巷的作用也慢慢降低,成为街区内部道路。
传统风貌保存状况
虽然萨依博依街区在1958年洪水中受到较大的破坏,但由于居民在灾后恢复自建中,沿用了老的房基和传统建筑做法,因此街区内英买里巷斜插、院落层层环绕的形态仍然完好保留至今,是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十分难得可贵的历史见证。 萨依博依历史文化街区为5个历史文化街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街区范围内有1处历史建筑,但其传统风貌建筑的比例占到79.2%,是街区中传统风貌建筑比例最高的。并且由于道路地面的不断上抬, 街区内许多建筑和院落的地平都低于道路路面,形成十分特殊的景观。 现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街区,街区内只有一座小型清真寺。居民庭院亲切空间宜人,多搭建葡萄架,很具特色。
2/2 | < | 1 | 2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