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对标世界级城市群

2017-03-16 09:25 来源:大公网 作者:叶丙南、张婉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起点相对较高,具有对标世界级城市群的底气。图为东莞市一家“无人工厂”的打磨机器手。资料图

文|中银国际宏观分析师 叶丙南、张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其在国家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大门,毗邻东南亚,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都市群之一。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有望崛起为辐射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南部经济区的中心。

风起青萍之末,建设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10年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就已将建设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列为重点行动计划。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中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规划”,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可能提速,未来有望成为继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一体化之后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

三地优势互补易于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基础深厚,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粤港澳地区语言相通,文化接近,经济基础良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链完整。2015年,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28万元、33.4万元和10.7万元(人民币,下同),而长三角和京津冀中经济基础最好的上海和北京的人均GDP分别为10.4万元和10.6万元。整体来看,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较高,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和深入融合积累了稳固的客观条件。今年年底港珠澳大桥贯通,将极大地便利三地的交通网络,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经济将加速融合,生产和生活要素的流通将更为便利。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协同优势明显,利于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地区拥有相对深厚的区域经济体量和独特的产业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起点相对较高,具有对标世界级城市群的底气。从发展定位来看,珠三角地区拥有密集和完整的制造业生产和供应链条,深圳地区更是互联网企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的孵化器和集中地。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在旅游、商贸、金融、教育、医疗等方面资源丰富。澳门整体的经济体量在三者中相对较小,以旅游、博彩和娱乐业见长。由于粤港澳的专长并不相同,同质化竞争的倾向相对较小,有利于发挥三地的独特优势,推动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完成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一体化发展。同时,粤港澳地区合作经验丰富,市场化程度较高。从三地过去的发展来看,粤港澳地区在旅游、商业、贸易、航运等领域已经积累了相当成熟的合作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有助于通过三地互联互通、互惠互利提升三地的整体实力,发挥三地在硬件制造、商务服务、财务融资、旅游消费等领域的特长,更好地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做好顶层设计消除壁垒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需要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城市群。湾区城市群,是当前全球城市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和东京湾区,作为国际一流的湾区城市群,不仅经济水平高度发达,而且通过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资源,汇集和培育了大批高端产业,上述三大湾区城市群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超过100家,是全球顶级企业所在。粤港澳湾区城市群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地理条件上都具有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城市群的潜力,规划定位应该立足于打造国际级大湾区。

粤港澳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有赖于顶层设计规划和协调机制的配合。虽然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基础和产业协同较好,但是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三地法律体系、行政制度和监管政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成为三地协同发展和区域融合中的制度瓶颈。在建设规划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在整体框架上提升三地协同发展的层次,最大化调动整合相关资源,促进要素资源跨地流动及最优化配置,同时要为三地合作提供足够的政策实践空间,鼓励三地政府加快制度创新,消除行政壁垒,率先实现商事环境、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的协调统一,探索建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商业服务、产权保护和人才储备等多方面统一平台,调动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家跨地经营积极性,促进三地产业协同融合,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湾区大市场。

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建设可以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在湾区城市群的规划中,可以从三地现有优势出发,以部分重点产业为推手,带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历史上,香港一度利用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发展低端制造业,当前随着内地经济的转型升级,这种传统的合作方式可以进一步拓展至高端制造业。香港在研发、金融和商务服务等方面向内地企业“输血”,内地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延伸反哺香港,延伸香港的产业链条,拓展香港发展空间。在金融领域,香港以传统的金融业务见长,与深圳地区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以科技金融的形式推进金融行业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领域的发展,从技术上实现金融行业的创新和迭代。

香港宜把握发展新机遇

“好风凭藉力,送我上青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亚太航运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竞争优势,可以在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首先,在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中,香港的竞争优势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香港具有“一国两制”环境下背靠内地、面向全球的独特优势,是中国经济圈的重要成员。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地,拥有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技术和管理,是亚太地区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重要聚集地,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体系融为一体,拥有完善的司法体系、规范的市场制度、先进的基础设施、公正透明的监管环境以及较低的税率水平和交易成本。

依靠上述比较优势,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担当内地跨境贸易、投融资和商务服务的平台,曾在内地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中,香港有望继续发挥内地与世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香港的竞争优势,提升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中的地位。

其次,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建设有助于香港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近年来香港经济面临全球经济环境严峻和国际金融竞争的双重挑战。香港是自由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贸易、金融、航运、旅游、地产和专业服务,全球因素对香港经济金融的影响远大于香港内部因素。当前世界经济政治的不确定性上升,“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逐渐兴起,美联储加息步伐逐渐加快,香港经济金融市场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同时,国际金融格局也在动态演进,全球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香港,既要面临随着资本帐户开放内地自贸区和金融中心的竞争,又要应对新加坡、伦敦等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建设,有助于加快香港与内地经济深度融合,以珠三角地区密集的产业链和深圳地区的科技创新为依托,发掘更广阔的内地市场需求,通过深化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探索香港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第三,粤港澳湾区城市群有助于改善香港的社会环境,延伸城市功能。当前香港面临一定社会矛盾,例如房屋土地供应短缺、房价高企、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生活成本较高。当前香港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年轻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低端劳动力缺乏。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建设,有助于降低三地的市场准入门槛,促进生产要素在三地的自由流动,还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一方面促进香港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人才向外输出,向珠三角地区提供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劳动人口密集,也可以协助解决香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此外,三地还可以通过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合作,优化资源,改善民生。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