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有时有点奇怪,可能会记不起一个常常见面的熟人的一些事,但是会记得一个仅仅交往数次的人的一些事。看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悼念中规院原副院长夏宗玕老师的讣告,不由回想起我和老夏有数的几次交往。对于我,她就是那种见面次数不多、却留下很深印象的人。
记得第一次见到老夏是1980年春天,我正在为硕士论文做调研,到北京收集资料。在城建总局大楼走廊上打听规划局办公室时,正好遇到当时担任规划局综合处领导的老夏。她得知我的来意后,就带我到办公室,回答了我提出的关于大城市发展的政策问题,那是我的论文题目。然后告诉我,她正参与筹备建立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希望我在硕士学习完成后,能够到北京加入中规院工作。她提出的理由简单有力:中国经过文革十年动乱,城市建设任务艰巨,迫切需要规划人才,我作为文革后的第一届规划研究生,应该为国家出更多的力。但当时我在大学毕业到北方工作十年后,好不容易才回到上海,只希望毕业后能够留在上海老家工作,所以谢绝了她的一片好意。老夏并没有因为我的拒绝而生气,仍然带着她特有的笑容,温和而执着地描绘未来中规院的远大前途,希望我认真考虑她的提议。后来想想,我有负她的期望,但是她的笑容却从此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此后,有机会进京办事,偶然也会在建设部及中规院遇到老夏,那时她已经担任中规院副院长了。有意思的是,见了面,她仍然会旧话重提,欢迎我加入中规院,也仍然带着笑眯眯的神情。不过我感觉她那时的口气,已经带一点玩笑的意味了。毕竟中规院已经成为中国规划界的龙头老大,人才济济,不再是刚刚成立时招兵买马的年代。
最后一次见到老夏好像是1985年,我有机会参加联合国人居中心在AIT及比利时举办的高级规划师进修班,按要求先到建设部集训,期间在规划司遇到老夏。她依然笑眯眯的问起我的学习工作,谈到人居中心的培训,她说机会难得,希望好好学习,回来后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应用到教育科研中去。这些话都很普通,但是老夏说话的态度,那种温和,笑眯眯盯着你看的神情,让人难忘。
1988年我到美国后,虽然也多次去过北京,却再没有见过老夏。但是我知道她一直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秘书长及副理事长,直到七十多岁退休。其实她为中国的规划事业奉献了几十年,又何尝退休过?我记忆中的老夏,不变的是一位笑眯眯的好老太太。
张庭伟,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城市规划系荣誉退休教授
2018年6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