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玕同志刚离我们而去不久,她那热情忙碌的身影,久久使我不能忘怀。她长期为城市规划学会操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总喜称她是学会的“大管家”。学会领导决策后,事事都要她去协调、落实、贯彻,“大管家”这个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我久闻其名,但和她直接接触,还是在于一九八七年七月昆明的一次会议上,那是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规划局、科技局和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新技术应用推广与交流会。会议进行得很热烈,在会上大家提出要建立“应用与推广新技术”的学术机构。她就此事和我进行了交流,向我介绍了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的情况,并提到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还是建筑学会下面的一个机构,当时我就有些疑问。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有密切的关系,但城市规划已经发展成一门综合的学科,怎么还是建筑学会下面的一个机构呢?她给我做了一些解释,谈了历史背景,也谈了目前难于处理的各种关系,正在努力争取成为独立的学会,因此我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经学会批准就在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下面,建立一个名为“新技术应用学组”。经过五年的努力,到了一九九二年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经民政部批准,正式成为一级学会,“新技术应用学组”也改名为“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从中我也体会到她为此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在我担任该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十余年期间,她始终关心与支持着新技术的学术活动。一九九九年学会还组织了老专家的计算机学习班,她也带头参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此一些老专家都把计算机作为了自己工作的工具。
上世纪90年代,我陪郑天翔同志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参加校庆。走到工字厅时,偶然遇见了宗玕和陈占祥同志。大家就邀请天翔和占祥同志和大家一起照张相。宗玕同志非常机智敏捷地抓住了这一瞬间,拍了一张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事情还要从上世纪50年代“反右”运动说起,陈占祥同志是留学英国的城市规划专家,天翔同志时任市委书记负责领导建筑及规划界反右运动。关于占祥同志被错划的问题,他负有一定责任。他在写作《回忆北京十七年》时,很自责,多次谈到“这些留学回国的专家,满腔热情回国建设,我怎么把他们划成了右派?”因此在该文中专门写了陈占祥、华揽洪等知名专家在北京城市建设和规划所起的积极作用。该书出版后,天翔同志在书的扉页上,写上“请占祥同志指正 郑天翔”,并让我亲手送给占祥同志,以表达他的歉意。占祥同志也很大度,他表示:“这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都过去了!”。这件历史的冤案就此画上了句号。宗玕同志拍下这张有意义的照片就成了历史的见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