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单中心or多中心:求证中国城市群的合理空间结构

2020-01-07 09:43 来源:《城市规划》

导读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主要空间支撑形态,厘清哪种空间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绩效,有助于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城市群空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城市规划》杂志2019年第09期中《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对城市群空间规划的政策启示》一文结果显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助于促进城市群经济绩效的提高。未来空间规划应在发挥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要素在城市群中整体均衡分布,形成各城市协调发展、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体系。

 

关于这篇文章,先来听听作者怎么说

(全屏观看效果最佳,请在wifi下观看)

图片源自网络

在城市群这一空间地域尺度上,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什么样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建设实施?是选择单独做大城市群中省会城市的单中心结构,还是借鉴雄安新区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多中心结构,或是采取某种目前尚不明确的结构?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实施,城市群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空间支撑形态,把握城市群演进规律,认识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城市群经济绩效的关系,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城市群规划和政策制定中的关键之处。

根据网络图片整理

然而,一直以来,在科学研究层面,学者们并没有就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关系达成一致。一些研究认为,城市群的单中心结构有利于经济绩效提高,而另一些研究的结论则支持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有利于经济绩效提升,两方面意见相左,这就对规划编制与政策制定带来不小的困惑。同时,还有的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认为,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城市群的演进和可持续发展不能缺少政策与规划的指引,目前对于城市群空间结构认识不一的现象,不利于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开展,不利于有限资源在城市群中城市之间的科学有效分配。

《城市规划》2019-9期“前瞻‘十四五’”栏目刊登华东师范大学孙斌栋教授等撰写的文章《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对城市群空间规划的政策启示》。作者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以及未来城市实验室和崇明生态研究院,对城市及区域空间结构开展过大量科学研究。论文在以往学界研究基础上,鲜明地提出应当采用更加准确的调查数据,并采用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手段和验证方法来开展分析,以此提高研究的可信程度和科技支撑水平。

具体而言,在研究对象选择上,论文以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宁越敏教授对于我国城市群的界定为依据,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武汉、长株潭、成渝、哈大齐、长吉、辽中南、山东半岛、中原、闽东南和关中等13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在数据来源方面,论文以多年动态数据为基础衡量城市规模,采用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的全球人口数据库数据和欧洲航天局(简称“欧空局”)发布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加工得到各城市群内人口及城市规模。相比于其他可得数据库数据,该人口数据可以动态反映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在国际学术界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特别是,使用这些多年动态数据,可以规避以往研究中使用户籍人口和行政边界计算空间结构时可能产生的误差。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使用规模位次法衡量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并借鉴国外学者做法,在计算中将位次减去最优位移量的1/2,以降低测量偏差。在表征经济绩效时,使用劳均GDP和劳均GDP增长率两项指标,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把握城市群经济绩效水平,更全面认识城市群经济绩效和空间结构的关系。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巴罗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论文分别构建回归模型,包括7个劳均GDP回归模型和7个劳均GDP增长率回归模型。在劳均GDP回归模型计算中,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法和工具变量法,而在劳均GDP增长率回归模型中,使用OLS固定效应回归和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方式。工具变量回归方法的设定,是为排除OLS方法可能带来的反向因果问题,文章以此来回应目前同类研究中存在的“计量方法不能解释因果关系”的问题,排除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关系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在得到回归结果之后,文章对结果进行稳定性检验,在分位数回归中再建立6个模型开展检测。

文章实证结果显示,无论在空间结构一次项检测,还是在空间结构的一期滞后项和二期滞后项检测中,检测结果都为空间结构与劳均GDP负相关,即空间结构指数越小(越多中心),劳均GDP越高。并且,在加入空间结构二次项的检验中,从得到的结果看出,空间结构和经济绩效(劳均GDP)二者之间不呈现非线性关系。这一检测证明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经过以工具变量空间结构一期滞后项和二期滞后项等的检测,得到的结果确认了多中心空间结构会提高劳均GDP这一结果。而所有以劳均GDP增长率为因变量的实证结果都显示同样的结论,即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对于劳均GDP增长率具有促进作用。

为提高实证结论的可靠性,文章从变换空间结构计算方式和使用分位数回归两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论文选取城市规模前25%、50%、75%的城市来计算空间结构,检测结果显示,经济绩效指标受到多中心空间结构的促进作用。而在分位数回归中,25%、50%、75%的劳均GDP和劳均GDP增长率分位点上的回归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分位点上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绩效的提升作用都相对稳健,这说明论文的结论适用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国城市群,也即,无论对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发展中地区城市群,还是发达地区城市群而言,多中心的城市群空间结构都同样促进经济绩效提升。

劳均GDP回归结果

劳均GDP增长率回归结果

分位数回归结果

针对国家城市群政策制定,文章最后提出若干重要建议。

首先,我国城市群在发挥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要考虑引导经济要素在城市群空间范围内相对均衡地进行分布;

其次,多中心空间结构通过城市间“规模互借”亦即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更大空间尺度取得了集聚经济,因而在城市群的空间规划中需要格外强调完善城际交通和通讯,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

最后,多中心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联系在体制上是以突破行政区经济限制为前提的,只有建立跨区域的规划、发展和管理机制,才能为多中心空间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制度支撑。

随着“十四五”时期的来临,新型城镇化进入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城市群建设成为“十四五”核心问题之一。京津冀已经率先通过雄安新区建设实施了城市群层面的多中心战略;而伴随着所谓新一线城市的兴起,提高省域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呼声高起。哪种策略更具有经济有效性;更一般地,城市群的要素应该均衡地布局在不同的城市还是集中在首位城市?实践发展迫切需要回答这一问题,这对于把握城市群发展规律,指导城市群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对城市群空间规划的政策启示》一文方法手段新颖,分析阐述充分,研究区域规划、城镇化方面的读者不要错过这篇文章。

知网传送门:

http://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CSGH201909011.html

(感谢《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对城市群空间规划的政策启示》文章作者在导读编写中提供的帮助。)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