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近年来,城市更新行动在贵州各市州深入推进,已成为各大城市充分挖掘存量潜力、提升发展韧性、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增长的普遍实践,能够串联起旧城空间价值跃升、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居民文化福祉提升等多重目标,为内涵式城市更新提供动能。
就城市更新行动和城镇“四改”相关问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专访了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设计处处长董亚伟,对推进贵州城市更新的新模式、内涵及意义进行全面深入介绍和阐释。
“四个聚焦”推动城市更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根据贵州城市发展实际,城市更新有哪些主要任务?
董亚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将城市更新工作作为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我省城市发展实际,印发了《贵州省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并进一步细化城市更新工作的目标与九大重点任务。
九大重点任务分别是强化规划引领、着力推进“四改”、优化交通体系、完善城市绿化、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风貌、增强城市韧性、加强城市治理,涉及多行业多部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2021年城市更新工作开展以来,贵州城市更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董亚伟:聚焦统筹协调,着力形成工作合力。城市更新涉及各个行业多个部门,三年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形成了合力推进城市更新的良好工作机制。
部门之间互通更新项目信息,例如民政部门的养老设施、卫健部门的卫生托育设施、体育部门的健身设施、商务部门的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能源供电部门的充电桩建设等等都结合城镇“四改”合理统筹规划建设。
同时,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多部门共同推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等落地。
聚焦城镇“四改”,着力补齐民生短板。2022年以来,全省共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550个,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新增设养老托育、教育文化、体育健身、公共绿地、便民助餐、综合商超、快递服务、停车位、充电桩等设施若干,惠及居民50万余户。
全省新开工棚户区改造4.19万套(户),累计建成35.45万套(户),有效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全省累计完成背街小巷改造5667条,背街小巷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全省共完成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约13575.68公里,城市安全、韧性不断提升。
新增城市道路815.19公里,道路无障碍环境持续优化,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易涝点整治持续推进,新增及改造城市公园绿地1722.36公顷,新增口袋公园236个,新增城市绿道560公里,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以城镇“四改”为主抓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聚焦文脉传承,着力彰显城市文化。近年来,全省实施了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如贵阳市太平路和新印1950城市更新项目、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黔西南州贞丰县老城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等,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全力挖掘历史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更新改造之中,不仅提升了环境品质,更是留住了城市记忆,让更新有温度、城市有质感。
聚焦急难愁盼,着力听取民声民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核心意义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进行城镇“四改”过程中,通过上门入户咨询、项目建设情况公示、召开“坝坝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居民意见和诉求,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落到实处。
今年,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作部署,在全省6个地级市的中心建成区范围内全面开展城市体检,体检过程中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深入对城市开展分级问诊。
通过体检,发现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问题台账、整治清单,为下步各地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提供最有效的依据。
明确“改什么”“不改什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城市很大,要提升的地方很多,“先更新哪里”如何判定?同时,在更新的过程“改什么”和“不改什么”如何评判是?
董亚伟:城市体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明确城市更新“改什么”和“先更新哪里”的重要抓手。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人为了身体健康需要体检,城市为了健康发展也要进行体检。
城市体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住房、小区、社区、城区四个维度61项体检指标,包括体检住房安全、小区社区养老托育、教育、停车位等设施配建及服务情况、城市排水防涝应急抢险能力等,找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查找影响城市承载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
体检发现的问题就是各地今后城市更新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城市更新要“改什么”。各地将依据体检发现的问题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科学制定更新项目实施时序,明确“先改什么”,从而统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城市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城市更新工作,通过一年接着一年干,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不断提高城市品质。
在2021年、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印发的《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已为城市更新“改什么”“不改什么”指明了方向。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严禁大拆大建、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等行为,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应着力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完善城市功能。
其中,城市更新过程中不应随意改的是:一是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不脱管失修、修而不用、长期闲置。二是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拉直拓宽道路,不修大马路、建大广场。三是不破坏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木,不挖山填湖,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改建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不随意改老地名,破坏城市特色风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城市不断发展,历史文化遗迹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不可避免,如何在保护现存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保障居民正常生活?
董亚伟: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见证城市的发展变迁,在实施城市更新中应遵循不大拆大建、强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等原则。
对拟实施城市更新的区域,要及时开展调查评估,梳理评测既有建筑状况,明确应保留保护的建筑清单,未开展调查评估、未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区域,不应实施城市更新。
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修缮力度,对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进行合理地保护利用,改善老城居民的人居环境。
鼓励采用“绣花”功夫,对有历史文化遗迹的老城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周边的闲置、零星用地,补齐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让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生活相映生辉、美美与共。
城市更新要聚焦群众所思所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贵州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的相关做法、亮点与下一步计划有哪些?
董亚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居住小区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家园,承载着老百姓的“安居梦”“幸福梦”。我省自2019年起开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主要有三个举措。
着力抓好“楼道革命”,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按照应改尽改原则,更新改造老旧供排水管网52.9公里、供电线路33公里、改造道路9.42万平方米。
着力抓好“环境革命”,充实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新增停车位974个、充电设施155个。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推进适老化和儿童友好空间改造,增设无障碍设施,休闲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社区服务供给。
着力抓好“管理革命”,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构建街道党组织 社区居民委员会 物业服务企业 业委会(居民代表)“四方联动”机制,推动更多资源向小区投,更多服务在小区办,确保老旧小区既要改好也要持续管好。
下一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积极谋划下一阶段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结合城市体检,对照完整居住社区标准,进一步摸底,将符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对象范围的项目,及时纳入改造项目库,优先改造设施和服务等短板突出、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老房子、老小区、老社区、老城区改造提升等城市更新工作相结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统筹实施、协同推进,增强实施效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贵州将如何用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如何进一步丰富完善土地、规划、金融等支持城市更新的配套政策,以建立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
董亚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对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省将通过以下三方面举措,充分利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抓共建共享。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推进工作,将各行业资金统筹整合于更新范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更新行动中来,激发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同抓城市更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抓资金筹措。切实把握国家对城市更新类项目的支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特别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用于更新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市场主体推介城市更新项目,争取项目融资,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
抓重点任务。积极响应群众所需所盼,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三大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入抓好城市更新工作。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