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两项“推进”皆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两者关系如何,在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文化遗产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是社会认同、创新发展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繁荣发展也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具有多元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名城、丰富的形态肌理的城乡聚落、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这些当然也是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具体反映,其中融入了强大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精神价值,需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系统保护传承建成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繁荣发展时代的新文化。
建成环境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与自然环境景观相结合的建造行为是一种文化表达,记录了社区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演变。对于加快构建大保护格局的国家保护战略行动而言,城乡大地环境上的各种类型的建成文化遗产及其资源,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保护对象。
城市更新是以改善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为基本目标,城市更新必须遵守城镇的基本特征,包括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公共空间的质量、社会肌理结构和城市空间多样性。因此,主管部门一再强调城市更新不能搞大拆大建。
例如,上海工人新村既是城市的集体记忆,也是一类建成遗产,既要通过城市更新改善居住条件,也要保存历史特征和空间的文化记忆。上海曹杨新村一村是建成于1952年的老旧小区,通过成套改造,有机更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历史建筑和风貌特征得到有效保护,也为居民提供了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和文化精神寄托。
通过改善日常生活环境以及市民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凝聚力,为促进就业创造机会,还可以促进文化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文化能够促进并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城市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以城市为中心的建造文化对未来高质量建成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和城市文明传统的承载者和守护者,它汇集了大量人口的生活,消耗大量能源,同时也集结人类智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种将关注自然环境与文化价值认同相结合的城市形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城乡建成遗产在价值创造、技能和就业以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直接的或潜在的重要价值。因此,需要尽可能制定、完善和实施综合性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协调推进建成大环境遗产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管理,有效解决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力度不够,城市文脉传承延续不足等明显问题。协同推进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