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郑德高: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广州当何为?

2025-03-17 17:14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记者 李鹏程

导读

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愿景,锚定了广州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发展坐标。广州如何围绕目标内涵进一步实现战略突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近日接受了南方日报的专访。

未标题-5.png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愿景,锚定了广州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发展坐标。就内涵而言,“中心型世界城市”是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处于“塔尖”的城市,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力、集聚力、控制力的城市。围绕目标内涵,广州应进一步在以下方面战略突破。

微信图片_20250317172025.png

图片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引领功能,提升在全球网络中的竞争力。在全球化新阶段,全球城市从聚力国际金融中心、总部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到抢占国际供应链中心,新加坡、迪拜等一些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战略行动。从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世界城市的分工合作出发,在整体提升综合性功能基础上,广、深、港三市也应拉长各自引领性功能长板。推动传统商贸向数字贸易、新型会展等专业化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总部经济集聚能级,培育产业型、流量型、服务型消费体系,拓展建设国际金融总部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通“生产-运输-服务”全流程,强化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的控制中枢作用,升级建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建设空海铁数字多港联动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塑造人文交往与开放合作的国际交往中心;聚焦海洋科技与原始创新,协同深港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由此,以培育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为牵引,推动国际贸易功能、先进制造功能、枢纽门户功能、科技创新功能耦合发展与跃级升维,进一步强化广州在全球资源要素网络中的显示度和配置力。

二是要不断提升对资本的控制力,培育和吸聚更多链主型企业。纵观东京、新加坡等全球城市,都有着能级突出的资本控制力,拥有较多的链主企业和总部机构。一方面,广州需要通过高效集聚高能级资源要素配置主体和平台,巩固在贸易、航运、供应链服务等领域的控制力优势,重点关注能够整合制造实力、创新动力、物流运力和平台服务力的四类链主企业,集聚更多像“希音”这类的链主企业,促进金融服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专业服务等向更高价值链提升。另一方面,围绕“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下大力度培育和壮大科技型链主企业;借鉴德国、旧金山湾区等地区的发展经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建立创新支持基金、搭建企业孵化平台和建设创新集群等方式,重点吸引科技链主企业;通过搭建国际化人才平台、设立专项人才基金、优化人才招引和激励政策,吸引创新型人才落户;通过提供更加低成本的创新环境,释放更多民企创新活力,打造产学研创新生态雨林;通过制定包括灵活的创业政策、风投支持和龙头企业扶持制度等创新型制度,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加包容和宽松的制度环境。

微信图片_20250317172056.png

图片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三是要多维强化枢纽开放链接能力,成为世界共享机遇的“全球舞台”。引领湾区、带动全省,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成深度国际化的开放之城。在枢纽建设上,要持续提升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国际航空枢纽能级,进一步加强航空枢纽的国际链接水平,发展欧美直飞航线,加密东南亚、日韩以及与“一带一路”、RCEP成员国家的航线,形成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航空交通圈”;打造以南沙港区为纽带的国际航运枢纽,拓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航运通道;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建成“一心五向”铁路客运枢纽群、“1+2+6”铁路货运枢纽以及十大对外高铁通道。同时,向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打造规则衔接的制度高地,高标准建设南沙新区,构建国际交往新平台,在跨地区交流中发挥窗口作用。

四是以战略性空间承载引领功能,释放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充分发挥区域的联动作用,科学布局新兴功能激发城市发展动力,积极引导多元人群活动培育城市发展活力,以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从世界城市演进规律、广州历史基因、湾区空间势能出发,战略性提出“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空间发展方针。首先,以“两洋”“两江”战略携手湾区城市,重新诠释“黄金内湾”,从广佛同城走向共建广佛莞都市区,以南沙引领南中莞一体化地区协同发展。聚“狮子洋-伶仃洋” 两岸战略资源,为沿“活力创新轴”南拓发展提供坚实的“中继”支撑;拥“珠江-东江”拓展高质量发展带,以东部中心建设“现代活力核”,强化穗莞惠联动。其次,要加快培育莲花湾地区、国际科技创新城、庆盛枢纽、明珠湾-南沙枢纽等节点地区,吸聚粤港澳高能级资源要素,承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功能;加快培育黄埔港地区、东部中心核心区等节点地区,加强城市核心功能沿江聚集与向东拓展。同时,要进一步激发中心城区的发展活力,着力提升世界城市核心功能与国际化服务水平,以传统中轴线、新中轴线为标志性地区,拥珠江两岸建设中央活力区,集中展现“老城市新活力”。最后,通过“极点示范”发挥城市建设的示范性功能,加强广州在智慧赋能、绿色低碳等转型发展领域的比较优势,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化格局。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樊杰:“投资于人”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