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21年入选首批国家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并于2024年9月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中获评“A”等级,这一含金量十足的“A”也标志着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任务圆满完成。
截至2024年底,杭州累计建设海绵城市达标排水分区418.66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总面积的49%。
杭州海绵城市建设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站在超大城市的新起点上,杭州涉水基础设施建设要如何与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相匹配,与城市发展脉动精准契合,如何在发展中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杭州海绵城市建设从构建生态水基础设施出发,不断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高水平打造韧性城市,为杭州奋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贡献“城建力量”。
一条主线迭代深化
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更新
从有到好,从试点到示范再到领跑,杭州的城市更新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而海绵城市建设又将绿色、生态、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植入道路、绿地、旧改等更新项目,既改善人居环境,又构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的水治理体系,推动城市向韧性、低碳方向转型。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5%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5年底,杭州将实现城市建成区5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实现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示范片区成势、标杆项目亮眼,是杭州从“与水相抗”到“与水共生”治理升级的真实写照。
已建成开放的大运河杭钢公园一期,最亮眼的是中央大草坪,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块4.5万平方米的大草坪其实就是一块“大海绵”:晴天时,可以供游人在上面休闲嬉戏,举办大型音乐节活动;雨天时,草坪作为一个巨大的海绵体,能够很好地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净化后的雨水通过管道补水给杭钢河,达到城市腹地人工干预净化水体目的。
建设中的大运河杭钢公园二期,规划有杭钢湖,南北向贯通新运河,形成开放共享的水岸美景,这3.75万立方米的湖体是公园内另一块蓄洪调节的“大海绵”:天气干燥,湖水蒸发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雨季来临,杭钢湖将储存雨水进行调蓄,在防山洪、排涝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仅是大运河杭钢公园这样的海绵城市重点项目,在杭州,因地制宜设置的“小海绵”就像一个个会呼吸的水治理“细胞”,遍布城市的角角落落。典型水系项目如金湖水系及景观工程,水域面积1.9公顷,建成后可将排涝重现期提高到20年一遇,应对207毫米的降雨;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绿色屋顶”建立雨水回收系统,每月可节水约1000吨;滨江区迎春北苑完成海绵化改造后,雨季小区污水排口COD浓度从140毫克/升提高至230毫克/升,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从湖泊水系到园林绿地、从运动场馆到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已从理念落地为实景,成为杭州人触手可及的幸福。
创新机制破题
加快探索全过程管控机制
三年示范建设期虽已结束,但打造“会呼吸”、更宜居的城市,杭州步履不停,新的进阶已然开启。“开展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控机制课题研究,是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解释,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需长期贯彻才能产生成效的城市转型进程,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等特点,完善关键管控制度,才能保障海绵城市建设依法行政和长期持续、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区两级积极探索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控机制,尤其在规划、方案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关键管控环节积极探索,制订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机制、标准规范,包括规划类2个、设计类9个、施工图审查类1个、施工管理类2个、竣工验收类3个、运行管理类7个。
2024年,杭州建管衔接长效运维机制被住建部列入“海绵城市可复制可推广政策机制清单”,该机制横向打通了主体工程与配套的海绵城市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的建设壁垒,纵向贯通了“规划—建设—运维”的责任链条,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杭州方案”。
“对标住建部海绵‘二十条’和《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建设项目全过程规划建设管控的要求,杭州现有的全过程管控机制还未健全。”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坦言,杭州要继续补短板,发挥创新力,从体制机制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规范和促进,构建起法规、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三位一体”的杭州海绵城市制度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打造具有杭州辨识度的海绵城市建设样本。
向未来有机生长
高效引领海绵城市高水平建设
截至目前,杭州累计建设海绵城市达标排水分区418.66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总面积49%;形成重点示范片区10片,总面积24.64平方公里;城市黑臭水体、内涝积水区段消除比例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在城市防洪、内涝防治、水环境改善、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
同时,杭州还在产业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多尺度城市蓝绿空间与海绵城市建设融合》等市区两级技术创新成果16项,带动数据监测、河湖水生态修复等产业发展,培育招引水治理数字化企业80余家,为海绵城市示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如浙江贵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国产治水大模型-GRMS模型云平台,打破国外水科学数值模型技术垄断,成功应用于国内海绵城市水治理应用场景,近年来累计产值达3.2亿元。
按照全地域、全类型、全周期的要求,杭州正持续推进项目建设,今年将重点推进106个海绵城市重点项目,并从中重点打造各类型的典范项目。同时,继续按照“干一片、成一片”的要求,谋划云城等重点片区。
“我们始终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杭州全面打造生态文明之都的重要内容,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建设与当前城市更新、韧性城市等重点工作高度关联,可有效提升城市品质。
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海绵城市建设即将迎来新的历史起点。杭州也将继续深刻领悟并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超大城市水治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探索建设宜居韧性城市的新路径,持续高质量推动宜居城市建设,努力探索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杭州特色、服务国家全局的现代化之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