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历史文化街区 > 正文

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

2014-05-22 16:1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网

历史文化特色

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库车外城与盐水沟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势较低洼,历史上为盐水沟的河床。清代以后,随着盐水沟水量的减少和城市商业 的兴起,这一地段逐步发展建设起来,形成城墙以外的“关厢”地区。 因此街区与清代库车城的关系十分紧密,热斯坦街六巷一弄一线即外城城墙内侧,苏库吾克巷-亚阔恰巷一线为沿着外廓弧形城墙发展形成的外环道路。街区从北向南可划分为“苏库吾克”和“热斯坦”两个组团,分别以 “宗教”和“商业”为显著特色: 苏库吾克组团以库车大寺、东城门和出城大道为中心,政治宗教文化氛围浓郁;热斯坦组团以热斯坦清真寺、帕合塔巴扎、龟兹古渡口和热斯坦大街为中心,是繁茂的商业集贸区。

苏库吾克在维语中为“水城门”之意,即指库车外城的东城门。该城门位于从子城中心府衙(县政府)往东的主干道上,外侧紧临盐水沟河岸,历史上有桥或渡口通达盐水沟东岸;内侧为兴建于1559年的库车大寺(伊斯兰政教合一时代的政治宗教中心);是进出城市、礼拜朝圣和城内居民取水的必经之路,因而得名。民国期间,该城门被叛乱分子焚毁,居民逐渐在干涸的盐水沟河床内聚居,形成以政治和宗教文化活动为特色的聚居区,即今日的苏库吾克社区。 整个社区的街巷则比较封闭,随处可见的库车大寺宣礼塔营造出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

热斯坦在维语中是“商场”、“市场”之意,这一带街道都是因商业兴起、以商业闻名,从清代至今都是库车老城区最热闹的商业集市。 街区以从外城南部通往古渡口的东西向热斯坦大街,和渡口旁(桥头) 的热斯坦市场、棉花市场为中心,西端通过交通街、和平街往北与建设街和子城外环道路相连接。 商业活动还向南北两侧巷道纵向延伸。如:热斯坦大街西北的“帕合塔巴扎”(维语:棉花市场),曾经专门从事棉花制品交易;热斯坦大街往北,帕合塔巴扎东侧的一条南北向小巷,专门制作和销售花帽、皮帽,名为“帽子巷”。热斯坦大街往南,分别为塔斯玛阔恰巷(维语:套具巷)、 “水巷子”(今热斯坦巷)。 据末代库车王爷(清代库车多罗郡王)回忆,民国时期,热斯坦周边街 道两侧平房千余米,皆辟为商铺,其中繁华地带在屋顶建支架,取良好木材作为横梁,横跨街道两侧,横梁上铺红柳条编制席子,上盖竹制凉席,光线分别从两侧屋顶斜照进来,起到防晒、避尘土的效果。

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肌理分析

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内道路以东西向的热斯坦大街、建设街(帕合塔巴扎街五巷),南北向的苏库吾克巷(帕合塔巴扎街六巷、十巷)-亚阔恰巷、帕合塔巴扎大街-水巷子(热斯坦巷)为骨架。热斯坦大街、苏库吾克巷、帕合塔巴扎街等街道历史宽度都在6-8米之间,而且与库车的其它街巷两侧立面较封闭的情景不同的是,两侧房屋外墙几乎都大开门窗,经营各种买卖商铺,形成一派浓郁的商业气氛。这种大尺度的街巷空间正是与商业活动相匹配的。 其余的次级街巷均呈鱼骨式从主要街道向内生长,彼此之间又有若干支路相勾通,体现了道路与河流、台地等地理环境要素的顺应关系。

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北段航拍图

传统风貌保存状况

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内传统风貌保存良好,虽然曾经受到国民党军队和盐水沟洪水的破坏,但该街区内 各级街巷基本完整的保留了历史格局和历史宽度,传统商业街巷也都延续至今。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丰富,质量较好,类型多样,现存1处文物保护单位,14处保护建筑,17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占67.5%。建筑 高度基本保持在3~6米,与各级清真寺高起的邦克楼一起,组成变化丰富的天际轮廓线。街巷内还保留了大量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居民生活也都还基本延续着传统模式,完整保留了传统的维吾尔族城市生活形态,民族气息十分浓郁。时至今日,热斯坦大街两侧的商业活动依然十分兴盛,不仅是库车老城区的商业中心,甚至是周边县市闻名的集市。每周五的库车巴扎更是吸引了大量城乡居民,巴扎日时热斯坦街一带熙熙攘攘,盐水沟河床内壮观的驴车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2/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构性改革 ——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