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估
下面说说我们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所做的评估。规划实施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方面有很多,这里不多展开,我们所做的评估更多的是问题导向,简单概括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在目标定位上,2001年的规划(编注:1999年编制完成,2001年得到国务院批复施行)中提了“四个中心”、“国际化大都市”。实际上,跟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上海目前有待提升的空间仍然较大,尤其在文化软实力、创新能力、政府的服务能力方面,整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
从发展方式讲,过去20年,上海的发展一直是快速扩张的,目前人口已达到2400万,超过了规划预测的人口总量,在不进行任何有效有序合理的控制的情况下,今后人口可能会更多。我们考虑采取多情景下的城市应对模式,预测城市在不同发展趋势下的人口总量、结构和空间分布,并在居住、交通、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方面做好应对策略。
在空间格局方面,上海的规划更关注行政区内的发展,在行政区域内又更关注中心城的发展,总体上对区域一体化关注不够,对城乡统筹发展也关注不够,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还有待加强。上海城乡差距问题突出,我们通过最近的调研后发现,上海新市镇、农村跟中心城、新城的差距非常大。
在产业方面,上海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还不够。金融等方面的竞争力在提升,但总体还是靠后。比如,上海的工业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比重接近30%,远超过大多数国际化都市10%左右的水平,且工业用地的产出率相对较低且不平衡。
更大的差距在环境品质上。比如说,上海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条像样的绿道系统。无论是建成环境,还是公共小广场等等,差距都很大,包括一些土地的混合使用,都做得远远不够。上海徐家汇的小广场密度约为6个/平方公里,不到国际大城市商务区平均水平的一半。再举公共绿地的例子,每天有多少人绕着上海世纪公园周边跑步?我认为,市民更希望在公园里跑步。这说明,公共空间除了数量不够以外,其开发性也不够。实际上,上海城市公园的面积一直在增长,而游人数量并没有同比增长,说明公园利用率在下降。
上海城市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1、世界大趋势
先说世界上的大趋势。我们做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这段时间,不同国家和地区出了好几本书,包括美国的《世界趋势2030》、欧盟的《全球发展趋势2030》、俄罗斯的《2030全球战略预测》以及世界银行的《2030,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等,我们经过学习概括,有几点认识:
首先,这些书里都提到全球经济中心是在向东向南转移。以前全球的中心区域是环大西洋沿线,现在则逐步转移到环太平洋沿线,目前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基本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其次,全球城市和腹地城市之间的关系,一般城市群呈现金字塔结构,形成稳定的空间形态。将来的城市竞争更多地是城市群的竞争,中心城市需要融合在城市区域当中,一起参与全球城市竞争。这一点非常关键,上海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很大程度上需要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发展。
第三,全球新增加的中产阶层,主要集中在以中国、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是一个城市里最具活力的群体。城市竞争的关键是创新,人才是城市创新和竞争力的智力源泉,中产阶级人群增长,会增加对整个城市的居住质量、公共空间品质、文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城市不断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
2、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趋势
国家刚发布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关键词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优化布局、文化传承、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总结近期关于区域统筹的规划,有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更关注促进东中西、沿海、内地联动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相比一个地区先发展起来,现在更重要的是区域发展之间的平衡。
第二,更注重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的引领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和增长极。
第三,更注重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协同发展。最近比较热的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其规划强调“四网同步”,即城镇网络,生态网络、交通网络、文化网络合一,要在这四个方面首先要做到一体化。
目前来讲,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难度还很大。河北的贫困县绕北京一圈,这两个地区在很多方面有非常大的不同。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要转移首都非核心功能,但到底哪些是首都非核心功能,从根本上而言,这不是政府能决定的,要靠市场。区域一体化过程中,该如何实施分类指导差别化引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京津冀的一体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不能简单类比,不同地区应该有差别化的做法。
3/6 | < | 1 | 2 | 3 | 4 | 5 | 6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