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思考
应对新一轮特大城市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5月6日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召开,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正式启动。会上市委市政府领导强调,规划是百年大计,不能走弯路,不能出错误,编制规划更要积极也要稳妥,既要有为也要无为,要重视留白。这就为做好新一轮规划指明了方向。
围绕修编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市政府发布了有关指导意见,主要的指导思想和关键内容可阐述为:四个转变、五量调控、六个导向、七大重点。
1、四个转变
上海这次提出的四个转变,主要是: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发展模式强调内生增长,管理方式强调过程控制;规划内涵强调空间政策。
在价值取向上,高举以人为本的大旗,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导向。举一个例子,我们花两年做了上海养老设施布局规划,上海老龄化的程度在全中国是最高的,但各项设施配比相对较低。当老龄人口高峰到来时,全上海大概会有近600万老年人口,他们的养老设施需求怎么解决?从经济发展讲,不能以牺牲福利保障换取经济增长,以人为本要反映在具体行动计划上。满足各类养老设施需求,就需要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在空间上和政策机制上都必须提出应对。
在以人为本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高度关注公众参与。以前规划是精英规划、专业规划,这次更多关注老百姓的具体想法。现在我们通过建立相关的专家咨询机制,部门合作机制,人大政协参与的协商机制以及区域统筹协作机制、公众参与团等,来落实公众参与机制,这次规划编制了上海公众参与和执行手册。在区域统筹上,这次跟浙江、江苏两省有更多互动,与两省规划部门做业务交流,进一步寻找更多共同语言。
在发展模式上,由外延发展型规划转变为内生增长型规划。上海本轮规划编制有一个响亮的承诺,这次规划到2040年要实现建设用地零增长,最好是负增长。目前,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到现在,全都是扩张型,没有一个城市做到建设用地不增加,上海估计是第一个,这也反映上海在整个转型发展方面的引领地位。当然,上海有这个条件,上海30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仅容纳2400万人,还有集约节约的余地。这个过程中,做好城市更新非常重要。上海低效用地比例在20-30%,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不到1,使用效率较低。
在管理模式上,由愿景式终极目标思维转变为底线型过程控制思维。城市规划是公共政策的一种,公共政策要参照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去制定和执行,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般来讲,规划要及时掌握实施的绩效,掌握空间结构的变化,掌握城市发展的动态,应对城市重大事件的影响,要进行全过程的规划。我们希望把这次规划做成行动规划和过程规划,而非传统的终极蓝图式的规划,画一张图就结束。我们要通过建立一套目标、指标、坐标相对应相关联的动态监测机制,建立一个可操作可度量可考核的指标体系。
参照很多国际大都市的经验,我们设想要建立几种类型的指标:综合发展指标、居民感受指标,上海特色指标,新型发展指标。比如上海的特色指标之中,有一项是工业用地的转化率。上海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27%,在全球城市里是最高的,因此,将来工业用地的总量会严格控制,也会有相当多的工业用地转化为其他用地,通过土地二次开发,有效盘活存量土地。还有一项居民感受的指标,特别强调自行车道的长度、平均通勤时间、休闲绿道线的密度等等,这些方面老百姓最有切身感受。
在规划内涵上,由规定性技术文件转变为战略性空间政策。我们希望做的是一整套体系,从发展目标到实施策略、保障政策,三位一体。换个角度讲,城市总体规划不仅是规划部门的规划,而应成为多规衔接的平台,希望与发改委、专业部门的规划有效衔接起来,成为引领整个城市发展的战略蓝图。
2、五量调控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和保障上海 “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了“五量调控”的土地新政。
一是总量锁定。对未来上海的总量建设用地约3226平方公里作为用地天花板予以锁定,并力争实现“负增长”。
二是增量递减。逐年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完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推进集建区外建设用地减量化。
三是存量优化。未来城市发展应更加立足存量,不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存量工业用地调整升级,开展中心城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
四是流量增效。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强化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加大违法用地和闲置土地整治力度。
五是质量提高。建立紧凑型、节约型用地标准体系,鼓励土地立体开放和复合利用,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4/6 | < | 1 | 2 | 3 | 4 | 5 | 6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