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19重庆城市专题推荐——城市名片——历史文化名城 > 正文
【摘要】重庆,不只是现代化大都市,还应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市风貌,让大家到了重庆能感受到、体会到和品尝到重庆“味道”?这种味道究竟是什么?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市风貌,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重庆,不只是现代化大都市,还应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市风貌,让大家到了重庆能感受到、体会到和品尝到重庆“味道”?这种味道究竟是什么?
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党代表,请他们来讲一讲。
这里是重庆 沉淀着精神和文明的味道
孟小军代表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脉,这也是一个城市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文脉透着一个城市的精神,包含城市的文明。”昨日,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重庆社科院研究员孟小军介绍,城市的文脉不仅能让生活在这里的市民切身感受到,也能让外界人士更了解重庆。
高楼间的历史文脉
孟小军经常和国内外文史研究工作者交流,“来过重庆的文化使团、研究院的成员,只要深入到重庆的街区,比如说看过湖广会馆、南岸的一些文化遗址,都会受到感染。”
2015年,韩国京畿道研究院一行来到重庆,“除了品尝重庆的味道,让他们对重庆印象深刻外,他们还说,没想到在寸土寸金的解放碑,还保留着韩国临时政府的旧址。”
孟小军说,在这之前,“重庆留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一个现代化的、高速发展的城市,他们没想到,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还沉淀了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历史文脉。”
孟小军说,“市外的朋友来重庆,也没想到在沙坪坝区、北碚还能看到一些让他们意外的文化遗迹。比如说,在北碚的老舍故居,很多人看过《四世同堂》,却没想到《四世同堂》是在这里写的;还有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等。这些都说明我们在城市文脉的保护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
带来真正的文化滋润
在孟小军看来,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脉,才能使重庆更具国际影响力,带来真正文化滋润。
孟小军建议:“我们应该还要对历史文脉进行梳理、研究发掘、整理提炼。重庆作为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巴渝文化古都,有着大城市大农村的特色。我们不光要对城市里的历史文脉进行梳理,还要梳理大量散落在乡村的文脉,应该说,这方面的工作将更细,力度也更大。”
对于已经梳理、研究发掘的历史文脉,还要得到很好的保护,“比如说,在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当中,就要把文脉、遗址等的保护,率先植入到整个规划工作中来,并要将这种保护延续,作为整个规划的前置条件。”
“我们还要以文化人,以文养人,以文教人,更重要的是在传承上。”孟小军说,要让整理出来的城市精神和文明,“进入我们的头脑,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只有这样,传承的载体才会多样,效果才会明显。”
一个城市有了文脉,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就有了文化的自信、城市的自信,“这也成为这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标志,我们现在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印迹,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内涵之一。”
记者 罗薛梅
这里是黄桷垭 带你品尝重庆老街的味道
张和琴代表
“三毛故居、松舍、民国邮政总局别墅……”说起黄桷垭正街的历史文化,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南岸区南山街道黄桷垭社区党委书记张和琴如数家珍。
黄桷垭正街位于黄葛古道的顶端,曾是川黔商贾的必经之地。如今,昔日的繁华已远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痕迹。
去年,黄桷垭正街启动了风貌改造一期工程,并预计在明年年初完工。
“我们的改造就是要将这里的历史文化,融入城市风貌。”对于黄桷垭的“味道”,张和琴说是“重庆老街的味道”。
改造要留住老街“老味道”
“小时候,这条街很繁华,赶场的时候挤都挤不进去。”张和琴从小就在黄桷垭长大,对老街很熟悉,也很热爱。
老街上有300多户居民,多是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都能说出好几个关于黄桷垭正街的老故事,很多人都舍不得搬走,但也希望老街能有些新变化。
“居民的房子太旧了,老街的基础设施也跟不上。”张和琴说,黄桷坪正街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年久失修,存在垮塌的风险。老街的基础配套设施也不齐全,管网破旧,给居民生活也带来了很多不便。
南岸区委、区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件事。但老街应该怎么改?是大拆大建让老街焕然一新,还是修缮危房,保留老街风貌?
通过广泛征集意见,多数居民希望能够留住老街的“老味道”。
“大家舍不得搬走,就是因为这条老街有历史,有故事。”在老街上住了几十年的王爷爷说,大拆大建将严重破坏老街的独特风貌,也留不住老街独有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融入老街建筑
经过多方论证,黄桷垭正街的风貌改造工程确定以保护历史文化、打造风貌街区为改造重点。
改造工程将对老街的房屋立面风貌进行改造,同时对正街两侧C级危房修缮加固,对D级危房拆除重建,老街的管线管网也将进行改造。
张和琴介绍说,黄桷垭正街的风貌改造将会把老街独有的历史文化充分融入到老街建筑中,保留不同时代的留下的建筑和风格,体现黄桷垭正街的历史文化特色。
未来,黄桷垭正街还会有艺术工坊、酒吧、书屋、家居式主题旅店等特色小店。很多已经不常见的传统手工技艺、小吃等,都会在这里展现。
“大家以后一来这里,就会知道这里是黄桷垭正街,是一条有历史、有文化的老街。”张和琴说,黄桷垭正街将充分发掘老街独有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到黄桷垭正街与其他老街的不同之处,一来就爱上这里。
记者 刘波
这里是嘉西村 “3A级”社区里的历史味人情味
吴中兰代表
从以前“谁都不愿来的地方”的老社区,到如今“重庆旅游必去”的3A级景区,近年来,嘉西村社区的巨大变化,不仅让这里的居民感到欣喜,也给来到这里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嘉西村,应该说是历史文脉融入城市风貌的成功代表。
“有典型的山城特色、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有热情的居民……”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区党委书记吴中兰说,社区的巨变让越来越多人爱上了嘉陵江边的嘉西村。
还原历史社区先改名
在2016年之前,嘉西村社区还叫上清寺路社区。吴中兰刚到社区任职时,社区存在路不平、外墙脱落、污水横流等“脏乱差”问题,“用10个手指都数不完。”
几年前,社区开展了老旧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干净的步道和小巷串起了社区一幢幢换上“新装”的老居民楼。重新铺装的青石台阶和古色古香的门牌,更是给社区增添了不少历史韵味。
社区的这次大变身,不仅让社区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社区的历史文化也得以充分展现。吴中兰说,嘉西村里有宋子文旧居怡园、鲜英旧居等,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也对这些旧居进行了保护修缮,并在社区小巷内增加了文化展板、指示牌等,对嘉西村的历史文化进行介绍。
2013年,社区成为了全市首个以社区名义成功申报的国家3A级景区,不少居民都提议把社区名字换成嘉西村社区。
“嘉西村是这里的‘老名字’,很多居民也习惯把这里叫嘉西村。”吴中兰说,不少居民认为,“嘉西村”是这里的一个历史符号,更能勾起大家的回忆。通过广泛征集意见后,上清寺路社区正式更名为嘉西村社区。
来了好多外地游客
这几年,嘉西村已成为重庆越来越热门的一个旅游景点。“爬坡上坎的小巷很有山城特色,历史文化也很深厚。”从浙江来重庆旅游的任文明说,网上的很多重庆旅游攻略都推荐了嘉西村。这次和朋友来这里游览之后,发现比网上推荐的还要有特点,有看头。
嘉西村成为国家3A级景区后,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都在上升。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嘉西村,不少社区居民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带领游客参观嘉西村。
80岁的赵爷爷在社区居住了几十年,是社区出了名的老“导游”。跟着赵爷爷参观嘉西村,不仅能看到嘉西村很多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景点,还能听到很多嘉西村的老故事。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挖掘嘉西村的历史文化,完善这里的城市风貌。”吴中兰说,嘉西村社区是渝中区正在打造的10个特色老街区。嘉西村将进一步打造历史文化景点,将嘉西村独特的历史文脉融入到城市风貌中,让人来到嘉西村就能记住它,并爱上它。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