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专家谈| 迈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新征程

2023-07-20 10:17 来源:人类居住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关系到其价值与作用的持续性,关系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文化自信。本期专家访谈就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分享主要思路。

1.png

▲ 真实性修复

0.png

阮仪三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顾问,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40年来,我国名城制度建设的历程、特点以及主要的成就。

阮仪三:1982年开始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现在总共有141座历史文化名城,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名城保护这件事情,但是还没有引起全国人民的重视。随着发展,特别是9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多名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中央对此发布通知,要求提高保护力度。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留下来的遗存,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但是有些城市还做的不好。

近年来,党中央对历史文化遗产高度重视,总书记也不断地提出来,要保住自己的文化传统,要留住乡愁。大家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名城保护还要提高大家的认识,因为这些历史上存在的东西是会消失的,不注意保护的话,他们就会在人们的记忆当中消失掉,所以,名城保护,要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城市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几万个城市中挑出来的,是全国城市的佼佼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有重要的历史遗存,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史观,这些是名城留下来的珍贵的史迹,这些珍贵的范例以及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对我们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大运河上著名的历史城市,如淮安、扬州、苏州等,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历史遗迹与典故,留存好这些历史的遗迹,就能引起后人的思考,促进现代人和古代人心灵交流,这就是文化遗产对后代的影响,有重要的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能够提高我们对城市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尊重。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是非常伟大的。四十年来,我们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条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也专门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这个条目,规范了审批程序,规定了保护经费的投入等等,这些举措的实施,很好地保护了城市的风貌,保护了历史传统文化,并对于城市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影响了许多中小城镇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3.png

▲ 街区多样化方式

0-1.png

鞠德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

当前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鞠德东:当前,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核心任务是如何全面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按照全域全要素保护,推动保护、利用和传承相互结合,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保护管理工作机制。

工作中一些具体问题包括:一,认识不到位。从全国各地的情况看,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实施中大拆大建的现象以及重古代轻近现代等现象屡见不鲜。价值认识存在偏差。二,保护方法不当。有的历史街区单一发展旅游,大量征迁居民打造景区,导致街区失去烟火气,成为冷冷清清的空街。有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没有进行精细修缮设计,导致实施后的老街缺乏历史性、生活性和多样性。有的历史街区机械追求“风格协调”,大肆仿古复古,破坏了真实性。三,机制保障不足。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保护传承工作难以吸引市场主体的支持。很多老街、老建筑因为长期的欠账而不断衰败,如何完善各项机制和政策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这些也是存在多年的老问题,要系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价值优先。价值特色研究是保护工作的基础,是解决有没有必要保护,为什么保护的底线问题。只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达成价值认知的共识,才能确保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工作正确的方向。价值研究需要立足历史观、系统观、整体观、环境观等方面综合考量。

二,整体导向。在空间层面,要避免“画地为牢”的思维,将保护和发展对立,要将建筑、地段、城市放到“大环境观”的视角上审视。在时间方面,要避免陷入单一的“崇古”或“尚新”的二元对立。在社会维度,要解决保护为谁,更新为谁,要坚持维持社会网络,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形留乡愁”。

三,以人为本。老城面临的是更复杂的环境、更具体的人群,所做的工作“即时见效”,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和方法需要给与更充分的重视,“共同缔造”“公众参与”等工作需要做得更有方法、更有实效、更有温度。

四,保用结合。一是探索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技术。历史城区的肌理、老城的生活氛围,是最能体现城市烟火气的,需要保持。二是探索历史文化街区适合的功能更新方法,要结合街区区位、资源特点等现状条件,渐进式推进其环境的提升和功能优化,让街区的生命力得到延续。三是结合现代生活的需求,探索适用不同历史建筑的修缮技术,植入适当的使用功能,促进功能活化。

五,加强宣传。正确的理念能够避免保护中的各种误区,好的案例能够为保护实践提供借鉴和启发。前几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的征集评选并汇编成书,这些案例对于指引未来保护传承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六,政策支持。首先,加大对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央、省级层面的资金。其次,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要将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因为街区、历史建筑的持续改善,需要资金的长效支持。如苏州、扬州、绍兴等地长期坚持投入保护古城,老城民生不断改善,也成为旅游的热点,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第三,对于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的名镇、名村和街区,要大力支持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工作。

5.png

▲ 人气缺乏的仿古街

0-2.png

邵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当前,城乡文化遗产活化主要模式有哪些,在活化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邵甬:城乡文化遗产活化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当前主要模式包括:一是延续历史功能,如传统村落中的宗祠、信仰空间的维护与延续等;二是植入文化功能,比如展览、文化产业空间等,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三是转变为旅游商业等功能,形成商铺、餐饮、住宿等空间;四是增加为城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比如再利用为幼儿园、社区中心等。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中,我特别希望强调以下三点:

1.以敬畏的态度活化利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的遗存,饱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我们必须秉持敬畏的态度来对待文化遗产,充分理解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而不能本末倒置。

比如,旅游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那些正面临空心化、老龄化的街区、村落具有重要的发展支撑作用。但是,旅游发展不当就会对历史文化进行曲解,甚至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同样的,借助文化创意设计,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特征能够得到彰显,促进特色手工业与经济增长。但是,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只有“萌文化”才是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往往以符合大众审美为目标,以市场反响为导向,而不是努力引领对美的欣赏,对经典的致敬。

2.活化利用的方法与技术:多样化与创新性。

在对遗产空间活化利用方法与技术方面,既需要不断创新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提供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并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的物质空间,也可以采用具有地方性的、低成本的、低技术的但是改良了的方法与技术,回应了当下生态环保与文化传承的新理念。

在遗产的阐释与展示方面,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让厚重的考古遗址、高耸的无法目及细节的古建筑石窟寺、广阔的难以用脚步丈量的文化地景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制度与生活,以及他们在处理人地关系时的集体智慧。我们同样也鼓励类似“乡土记录”方式,在现在这个离不开电脑、手机的时代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专业人员与素人志愿者们纯手工的测绘、记录以及制作,将历史建筑的自然、淳朴的美展现在纸上,成为2019年夏天平遥南大街上最吸引人们驻足称赞的作品——而非产品——这在当下也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方法。

3.遇见当下、融入生活,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文明。

文化遗产散布在广阔的大地上,当它们穿越千百年,能够与我们的生活相遇,这真是我们的幸运。2006年的平遥保护规划中,我曾经写到希望平遥古城是“活着的遗产”,希望“生活在院子里绽放”。如今,修缮过的老院落中,灰砖墙衬托出月季、丝瓜的红与绿,放几把椅子,烧一壶茶水,在廊下围炉叙话。以平缓起翘的院门轮廓线为前景,看云卷云舒,阴晴雨雪,是非常具有中国味道的生活日常。

传统街区不仅是城市精神的根、文化的脉,也是城市独特的空间肌理与生活范式。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保护老街区、老院落,以及其中浓浓的人情味与烟火气;另一方面需要对其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以及舒适性等不断提升,从而使蕴含在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能够延续,并培育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

7.png

▲ 2019年平遥“乡土建筑纪录”工作营部分成果 图|徐刊达 摄

0-5.png

庞骏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旅游对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活化的影响,以及其面临的最大问题。

庞骏:旅游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促进作用,旅游给一些遗产富余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旅游是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重要途径,以我国的世界遗产景区建设为例,目前,我国有258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有48家世界遗产景区(涉及38项世界遗产),约占5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18.6%,约占我国世界遗产总数的69%,这些建成景区成为我国城乡文化遗产活化旅游最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品牌。

从国际上看,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还给一个国家带来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识别符号。在世界各国,像埃及、希腊、西班牙、秘鲁、泰国这些国家都在积极地构建、宣传自己的辉煌历史文化来吸引游客。中国是世界文化大国,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活化还是人文旅游,都有责任进行文化宣传和文化输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也是一项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城乡地区的“非遗”旅游开发策略中,应重视体验性和真实性,权衡娱乐性、教育性和猎奇性,运用文化创意对“非遗”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性开发等。比如,旅游演艺对于非遗旅游活化十分重要,旅游演艺分为实景演艺、场景演艺、场所演艺和巡游演艺等。

文化遗产旅游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需要全社会重视城乡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避免文化遗产被过度旅游异化为纯商品。在多主体参与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情况下,留住文化遗产的灵魂,避免遗产失真是一大难点。建议通过文化遗产社区积极参与的方式加入到旅游开发中来,围绕着社区居民的生活、生存及永续发展去做活化旅游开发与规划,让城乡文化遗产旅游既接地气又能带来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效益。

总之,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都是创造性、地域性和遗产性。这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使我们意识到,旅游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可以达到互动共赢的。随着消费经济、体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文化产业需要借助新兴媒体来实现其市场价值,而旅游产业的升级、逐渐多元化和游客的高品质文化需求将促使旅游企业找到满足游客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产业间的合作和融合。

9.png

▲ 上海衡复风貌区的历史建筑活化为思南路幼儿园 图|邵甬 摄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