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理及趋势研判

2024-07-15 08:5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24年6月22日,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大连成功召开,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在会上作题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理及趋势研判》的主旨报告。

未标题-2.png

高国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新时代对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发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点。本报告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理与趋势研判。

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

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应该说,很多理论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来看,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期间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演变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紧密依托于当前的时代背景,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的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反过来再进一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1)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历程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期间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随后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在2024年1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其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2)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中央财经委的相关总结和概括被认为是目前最权威的表述,这一表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主要内容。其核心观点包括: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特征,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于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可以说,这是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权威表述。

(3)新质生产力的四个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技术新

强调颠覆性技术、原创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升级换代,数字、智造、材料、生物等领域已经展现出鲜明特点。

2)产品(服务)新

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催生了大量新产品和新服务,迎合并创造用户的新需求,在数字产业、智造产业、绿色产业、材料产业和生物产业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

3)要素新

虽然在原有的传统要素基础上拓展了新的要素,但对原有传统要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体现在技术、资金、人才、能源等多个方面。尽管技术、资金和人才仍属于传统要素,但这些要素已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和趋势。

4)业态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组织模式的不断演进,涌现出新的业态和行业,形成新的物质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模式。这在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城市,在数字经济、智造经济、绿色经济和生物经济等方面,涌现出许多新的业态,有的还在迅猛发展中,并将在未来经历不断演变和壮大的过程。

以上简要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并总结了目前国内特别是中央关于新质生产力内涵和特征的一些重要论述和表述。接下来,将进一步探讨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这两大重点领域之间的关系。鉴于新质生产力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也在进一步推进和演变,因此,本部分将重点选择新质生产力中的一个核心方面,即重大科技创新,探讨其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2 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对于城镇化的影响机理演变

(1)历次科技革命对城镇化的影响

我们简要回顾和梳理了从18世纪60年代至今历次科技革命的演进和特征。从下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8世纪的蒸汽革命到19世纪的电气革命,再到20世纪的信息革命,直至新世纪正在不断推进和演变的智能革命,即我们常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重大工业革命都伴随着一些重要的科技创新的发生和演变,这无疑对整个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四次大的革命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主导产业的变化、关键投入的演进以及相应核心设施的支撑。我们梳理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国家,由于重大科技创新所引发的产业变革及其对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例如,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19世纪的纽约城市建设,以及美国后来的郊区化,一直到今天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全球实时航班的推广等,这些都体现了重大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png

图1:历次科技革命的演进与特征

我们进一步分析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即重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上,进而引领城镇化进程。

首先,产业科技革命对城市规模具有巨大的影响。毫无疑问,每一轮重大产业科技革命都引发了城市规模的扩大,甚至是爆发式的增长。从最早的传统能源开发利用,到18、19世纪蒸汽机革命和内燃机革命对欧洲城镇化的影响,再到20、21世纪电力革命和信息技术对美国城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产业科技革命都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大规模劳动力人口的聚集,从而带动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

3.png

图2:重大产业科技革命下的典型城市规模

其次,信息网络技术对城市空间也有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耦合作用,不仅改善了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还吸引了高端人才的聚集,进而孕育了创新机制的形成。这使得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以硅谷硅巷硅滩为例,正是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了城市创新空间的优化和调整。

4.png

图3:信息网络技术影响下的典型城市空间

然后,生命科学技术对城市人口结构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100岁及以上的人口将从1990年的9.5万人增加到近370万人。这一预测表明,生命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将显著延长人类健康寿命,进而影响城市人口总量、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这些变化将对未来城市的人口布局及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数字智能技术对城市就业形态也有重大影响。新的技术应用可能会重塑城市的就业结构和形态。根据麦肯锡的预测,生成式AI取代人类工作的时间将提前10年,并且在2030至2060年间,50%的职业有可能将被AI取代。这些科技的突破和创新可能会大幅调整城市的就业总量和模式,进而对城镇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突破。

(2)新质生产力对于新型城镇化产生影响的动力和传导机制

我们接下来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城镇化产生影响的动力机制。以下图所示,通过重大科技创新,包括前沿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等,引发了技术革命性的突破。这些创新通过创新型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了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新质生产力需要体现在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要求上。如果这些创新不能落实到高效能和高质量上,那么新质生产力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将无法得到保证。只有这样,新的生产力才有可能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空间组织模式和增长动能的重塑,影响了城镇空间格局、就业结构、生活方式和城市治理的变化。因此,重大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源,通过完善的配套体系,形成新的生产力,进而促进和引领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5.png

图4:新质生产力对于新型城镇化产生影响的动力机制

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还有一个传导机制。新的生产力通过硬件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和软件体系(新产品和新服务)这两翼,结合重大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发挥递进传导的作用。这一过程是系统化的,通过一系列变革因素的介入,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它会影响城镇重大生产力的布局、城镇体系结构、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格局,以及城乡流动和关系,从而改变城镇空间格局。二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培育壮大,将对就业结构、就业规模和就业形态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人口结构。三是对城镇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既包括城镇居民的微观生活行为,也影响居民的健康活动指数和城市文明。四是对城市治理的影响。通过政府管理效能的改进、城市运营方式的提升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新质生产力也在改进城市治理。

6.png

图5:新质生产力对于新型城镇化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

3 新质生产力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趋势研判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新质生产力目前还在不断探索、培育和完善的过程中,而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也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这种大格局下,未来新质生产力将如何影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在此,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可能出现的大趋势,以期在今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把握这些趋势。

(1)完整的科技储备和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支撑

我国目前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储备和产业体系能力。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到3.3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同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全球第一,截至2020年底,总量达到1.12亿人。此外,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体系非常完备。近年来,专利数量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481万件,位居全球第一,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数字充分说明,我国具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雄厚基础,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支撑。

(2)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巨大应用场景和需求

我国新型城镇化正处于推进的关键阶段,拥有全球20%的人口,创造了全球17%的GDP,并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30%。这种独特的城镇化进程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迫切且丰富的需求。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还远未结束,城镇人口规模仍在稳步增长。“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在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领域增加投入,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也将加速。这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潜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3)重大产业科技创新“从1到100”周期缩短助推新型城镇化产业体系升级换代

我国重大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正在加快,研发投入、创新能力和创新队伍都在不断壮大。我国从1到100的推广应用能力是一个重要优势,未来这一周期可能会进一步缩短,甚至从原来的几年缩短到几个月。这将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体系升级换代提供重大推动力。例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手机市场的迅速崛起,都显示出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市场化商业模式创新配套

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市场化和商业化模式的创新,推动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的成功推广背后都有市场化力量和高效商业模式的支持。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仅需要技术的成熟进步,还需要成本的降低,以实现大规模应用推广。

(5)开放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统筹开放、发展和安全的更高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进行。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利用好开放创新的资源优势。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和生命科学技术等方面,全球合作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近期的中美贸易摩擦和中欧新能源汽车贸易制裁提醒我们,在开放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安全预案和风险防范,以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平稳推进,实现良性互动。

这些趋势研判表明,我国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具备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通过有效把握这些趋势,我们可以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构性改革 ——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