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着“城、郭、关厢”的完整形态,以及5大片反映城市不同阶段生长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
虽然我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有子城和外城、关厢,但是大多未能使三者共同保留下来。因此库车保存完整的“城郭”体系十分可贵。
目前,库车城子城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圆弧形的外郭城城墙遗存有东北、正东、正南、西南数段,约占总长度的20%,结合现存环城道路仍可清晰看出城墙的整体形态。城北卫城城墙也基本保留。
城墙外的关厢地带分布在河道两侧,街巷曲折自由,住宅、作坊、公共设施分布密集,并沿着河道、水渠和多条自发产生的道路向外围蔓延,与果园、农田、古墓地参差错落,形成不规则的开放式边界。
保留下来的传统街巷,走向、宽度基本沿袭了清末民初的格局;新添、拓宽的道路中,除天山路和实验城路对原道路作了截弯取直处理外,都沿用了原有道路的大致走向。
老城区内有5片历史文化街区保存特别完整,城市肌理和路网格局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城市景观的天际线协调统一,尚未受到现代高楼大厦的破坏;街区内保存着大量具有库车本地风格的民居、传统手工业作坊、清真寺等,整体风貌保存较好;总面积达108.8公顷,约占整个老城区面积的1/3,与国内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更为可贵的是,这5片历史文化街区虽然整体相似,但又分别具有不同的空间特质,共同组成了库车城市发展的完整序列,多样性和延续性特色突出。充分显示了库车与周围的喀什、吐鲁番等历史文化名城不同的独特价值。
5片街区各具特色:
热斯坦反映了清代以来关厢地区商业的兴起;
萨克萨克围绕水渠和水塘发展,是当地自发形成的社区单元的典型代表;
萨依博依位于热斯坦和萨克萨克之间,反映了城区从热斯坦向东拓展的过程;
试验城反映出民国时期在城市近郊的建设历史;
欧尔达巴格-科克其买里则体现了当地居民与果园、田地相交错的土地利用特色。
居民构成与生活模式、手工艺等保持着原生状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尚未受到现代商业和旅游业的侵扰
老城区内保留着3万多原住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体,也有少量回族和少量汉族。根据调查,大多数人家已经在此生活了五代以上,许多老民居的始建年代都在19世纪。
虽然老城区已划分为街道和社区管理,但民居的生活组织模式仍保持着传统聚落的特点。例如居民以原生产小队为基本组织单元,而不是根据居住位置来划分;居民门牌号采用户主所属社区编号,而不是使用街道编号;信件也是邮寄到社区后,由居民小组长按姓名分发到户,而不采用地址投递的方式。固定商店和餐厅较少,保持着沿街自由摆卖和定期贸易的传统。
居民职业以传统商业和传统手工业为主,如制陶、冶铁、干果加工、制肥皂、钉马掌、打木床,制木桌、木柱、木箱等。
城区功能完善,除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外,还有各种传统作坊、传统诊所、理发铺等,可以满足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清真寺分布密集,主要为维吾尔族清真寺,有大寺、麻扎清真寺和众多的社区级清真寺,其中以靠近集市的热斯坦清真寺人气最旺。此外,还有2座回族清真寺,分属大方、小方2个支派。
居民仍然维持着历史上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起居习俗和传统节日等。包括以馕、汤面、烤肉等为特征的饮食习俗,在庭院空间起居作息,使用洗水壶、坎土曼、传统肥皂、陶缸等器物的生活习俗等。服饰也较多地保持了传统特色,男子戴小帽,女子着裙装,戴花帽或头巾。
老城区居民的出行方式仍以步行和驴车为主,到老城赶巴扎的乡镇居民几乎都以驴车代步,所以在城区边缘还保留了几家传统钉掌铺。
发放问卷和随机抽样访谈的结果显示,老城居民对于这片他们从小生活的地方,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依赖感,大部分人均表示只要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都不愿意离开老城区。
2/3 | < | 1 | 2 | 3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