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和街巷较完整保存了历史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形成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人文景观
老城区内现存的大量建筑均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蕴含了大量真实的历史信息,保留了传统空间布局特点,并与保留至今的传统生活模式相契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库车大寺、宗教法庭、麻扎和大量时代、等级、规模不同的小清真寺,反映了伊斯兰教在库车和新疆的传播过程与现状。
团结新桥、县立小学等反映了库车在近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剧烈变化的背景下的变化与发展。
大量百年以上的老民居,包括县长住宅、警察局长住宅、税务官住宅、大法官住宅,既有传统维吾尔族建筑样式,也体现出汉文化的影响,全面地反映了这座城市的个性。
老城区内建筑密度较低,以沿街巷两侧排布的内向型庭院为基本构成单位。主要居室偏于院落的一侧,或成曲尺形布局,也有围成三面的,大都根据用地情况自由组合,没有特别的朝向要求。院落内多搭建葡萄架,遮挡阳光,改善小气候,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建筑体量较小,以一层(高4米)为主,少数二层(高6米),造型优美,空间紧凑,装饰得体。多采用土木、砖(当地特产的黄砖)木结构,平屋顶;朝院外一侧多为素面墙体,朝院内一侧开门窗,多设置外廊作为室内与院落的过渡;建筑装饰集中于木柱、挂檐板、门窗和室内壁龛等处。外墙面多刷白浆或抹泥,也有不少裸露土坯、黄砖墙。
室内装修采用传统风格的艳丽的挂毯、地毯、坐毯,伊斯兰花纹的雕刻与装饰,维吾尔族特色浓烈。
即使新建的建筑,也大多沿用了传统的建造方式和装饰特征,维持了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因此,全城形成了4--6米高的白灰、土墙或黄砖的平屋顶建筑为特色的基调,同时还保留了苍老的城墙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宣礼塔,共同构成了高低错落的城市空间,在整体和谐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丰富变化的优美天际轮廓线。
老城区是一座依然“活着”的城墙,每天都在继续谱写着鲜活的历史。
老城区内保留了许多长期流传于库车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工艺、传统歌舞、民俗节庆等。
其中,传统手工作坊数量大、从业人数多、技艺水平高,并具有清晰的传承历史。库车土肥皂、库车大馕已被公布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余26项传统手工技能也已列入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手工艺并非只是“博物馆式”或“标本式”的存在,而是继续为居民日常生活发挥着作用。
现存传统作坊中,最具特色的应首推“吐松”土陶作坊和“吐弟”坎土曼作坊。它们不但流传历史悠久,而且具有特殊的场地和设备,制作过程观赏性强,成品精美,并具有良好的参与性。
每周五的库车巴扎远近闻名,热斯坦清真寺广场至河东桥头一带都热闹非凡,摆满了套具、水壶等各种传统手工制品和日用品,以及大馕、无花果、小白杏等地方特色食品;跟随主人来赶集的毛驴车停驻在盐水沟内,成为一道颇为壮观的独特风景。
每逢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这些盛大节日时,热斯坦清真寺前广场一带更是热闹非凡,既有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斗鸡、斗狗表演,达瓦孜(维吾尔族传统的高空走绳杂技)表演,还有不能缺的麦西来甫(意为欢快的聚会)。
麦西来甫上,可以观赏到“库车民歌”、“盘子舞”“萨玛瓦尔舞”等库车维吾尔族传统表演艺术。使用的乐器和乐曲结构都吸收了龟兹古乐的元素,又融合了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形式,将朴素的生活、劳动场景融入歌舞,形成了库车独特的风格,是中国乐舞的杰出代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吾尔族木卡姆”就包含了库车木卡姆。
3/3 | < | 1 | 2 | 3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