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7世纪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如今,同样有着辉煌的城市发展史的中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城镇化进程。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21世纪的中国与欧洲在城镇化领域走到一起,共同应对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中欧为何能够在城镇化合作方面取得众多共识和成果?
杨保军院长
3月28日至4月2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在欧盟出席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创新平台项目系列活动期间,就相关问题接受中国建设报独家专访,深度解读中欧合作传递出的文明与智慧。
中国建设报:
中国和欧洲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当前,在面对城镇化所带来的多重挑战时,为什么这两个古老文明的起源地能够走到一起,展开战略层面的对话与合作?
杨保军: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历史和文化层面分析。欧亚大陆是人类四个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从古代说起,欧洲文明对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人性的觉醒推动了科技、艺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可以说是欧洲引领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但在这之前,中国创造了农耕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贡献很大,到了宋朝的时候,中国在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达到了顶峰。凡是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国家地区,都有一种共同点,就是对自己的文明和文化非常自豪。这也就不难理解欧洲在谈到文化的时候,当地人民是极其自豪的。
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是基于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自豪是对现在的强大。正是因为背景不同,所以欧洲现在城镇化所走的道路,包括政府的管控,跟美国很不一样,所以欧洲的城市跟美国的城市也大相径庭。
欧洲城市尺度宜人
如果到欧洲和美国去仔细看一看,我们就会发现,主观和客观上都存在着差异。
主观上,欧洲人比较重视文化,比较介意外来文化对它的冲击,而美国是按照美国的逻辑在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例如麦当劳、好莱坞等。美国历史比较短,他们很少谈文化,只谈实惠,因此美国的城市是奉行功利主义的,很实用,怎么方便怎么来。欧洲就不一样,他们是有乡愁的,例如欧洲农村的景观、环境保持得非常好,德国、法国的农村依然保留着大量中世纪的建筑。
换句话说,欧洲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永远不忘历史,永远要传承文化,并没有因为科技发达就把过去的东西丢掉。从城市规划领域来看,最早提出保护历史建筑的宪章,就是欧洲人发起的。这些都为中欧在城镇化合作方面提供了文化基础。
布鲁塞尔古城地下遗迹博物馆
更为重要的是欧洲提供了一个跟美国不一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美国人习惯了活在当下,过得舒服,不愿意为了别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我就要开车,为什么要减排?但是欧洲人愿意,因为欧洲的城市出现比较早,城市精神也最早出现在欧洲,比如古希腊。欧洲先有城市、商业、贸易,后来才发明了汽车,所以汽车出现的时候,欧洲街道已经形成,他们热爱文化,不愿意为了满足汽车的需要而把街道拓宽,把老房子拆掉。欧洲人认为汽车应该适应城市,所以他就会去寻找自己的城市化模式,既然小街小巷不能让汽车肆意乱跑,那么就需要建立公交系统,因此欧洲比较重视公共交通。
美国则是一切为汽车让路,所以修建了大量的停车场和高速公路,可以说美国是按照汽车的尺度建造城市的,破坏了环境,也浪费了土地。有人做过研究,美国人要为这种蔓延模式每年多付出5万美金的代价。
相对来说,欧洲模式更符合中国,所以中国与欧洲签署了减排协议,保护环境。后来,中欧高层启动了中欧城镇化论坛,双方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建设报
欧洲积极开展与中国在城镇化领域的合作原因有哪些?
杨保军
欧洲发展存在自身的难题。欧洲社会在年龄结构上偏老,尽管他们很有经验,也有文化,但是不愿意行动,顾虑太多,活力不足,而且欧洲已经比较富庶了,其社会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他们的时间更愿意去享受,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对比中国,我们的房子拔地而起,经济增长很快,欧洲要建两三年才能完工的项目,我们一年就建成了。
欧洲城市节奏较慢
从全球历史来看,城市化的整个过程是会引起社会动荡的,因为城市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会发生巨变。这就是打破一个稳定的格局,进入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再达到一个新的稳定,这个时候是很容易发生问题的。
规划是管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工具,即如何建立社会秩序、空间秩序、文化秩序。当一切秩序被打乱重构时,如果治理能力不能适应这个转变,社会就会出现混乱。欧洲试图在中国寻找如何使自己获得新一轮的辉煌,例如如何调动更多的积极性和活力,找到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和平相处的办法。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