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讯> 深度报道

基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的社区数据平台模式研究

从社区更新的数据平台数据库建构、数据平台运营、数据平台更新与维护三个不同阶段提出了应用不同数据平台模式提升公众参与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为后续的智慧化社区更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生活打造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2-11-11 10:41

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建设?怎么融入?

各地必须深刻认识到,不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难以融入新发展格局,不融入新发展格局就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担当作为,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探索有效路径,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新优势。

2022-11-10 14:28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新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和空间治理作出的重大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空间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11-09 10:4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方向所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2022-11-09 09:46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适应新形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2022-11-08 11:10

史育龙: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内涵特征

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内涵特征,更好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思考和谋划经济工作,乘势而上抢抓发展机遇,稳中求进破解发展难题,攻坚克难提高发展质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2022-11-08 11:03

规话名城|李国恩:我和洛阳名城的故事

如何留住这个历史阶段的城市记忆,作为文化传承后人,是城市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洛阳早在1987年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就提出了保护涧西工业区优秀现代建筑的理念,并进行了艰难曲折、坚定不移、卓有成效的保护实践。

2022-11-08 09:27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到“自觉”

“一票否决制”无疑对落实文物保护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及管理使用者直接责任具有强力的导向作用,为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建立了新的风向标。

2022-11-07 10:52

孙施文: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与路径探讨

2022年10月29日,第19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孙施文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与路径探讨”,区分学科与实务工作的不同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城乡规划学科的独特性以及学科发展的特...

2022-11-07 09:21

治理者说 | 让城市成为高品质生活空间

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让城市建设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22-11-04 15:28

尹稚:因地制宜 推动县域差异化发展

县域经济和县域发展,事关我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中数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就业水平保障,也与农业安全、生态安全密切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对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作出部署,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2022-11-04 10:00

刘鹤: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有效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022-11-04 09:31

规话名城 | 吴俊勤:伴黄鹤舞九天

在这样一个大江大河的城市,保留城市风貌,保护人文资源,规划是大前提,越走近城市规划实践,越有强烈的使命感。

2022-11-03 09:29

汪科:立足新阶段 贯彻新理念 推进城市转型和更新发展

11月1日下午,作为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会场的配套活动之一,以“可持续的城市建设与更新”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沪举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在论坛上作主旨报告。

2022-11-03 09:17

段进:中国当代城市设计回顾与展望

总体来说,未来中国城市设计应在需求背景下谋求创新发展,并强化作为方法与空间治理工具的作用,向更广阔的空间领域拓展、向更丰富的多维设计深化,继承和创造灵活性、问题导向、整体统筹、弹性思维的优秀传统,以提高国土空间和人居环境的品质。

2022-11-02 10:55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何艳玲:穿透治理折叠的理论之光